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CT与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CG)CT与MBI特征,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G15例,其中CT检查4例,MRI检查7例,CT+MRI检查4例。对其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共检出病灶34个,病灶主要分布于额叶、颞叶、顶叶。CT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MR T1WI大多表现为低或等信号(96.1%),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100%);瘤周多为轻度或中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大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或花环样强化。结论 MCG具有一定的CT与MRI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其在影像学诊断上仍需与转移瘤、多发性硬化、多发性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5例中107例(85.6%)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18例(14.4%),其中肝右动脉变异10例(8%),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占6.4%。副肝左动脉变异1例(0.8%)。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1.6%)。肝总动脉变异3例(2.4%)。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1例(1.6%)。对12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结论 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重复畸形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可以发生在舌根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回肠多见.约45%的消化道重复畸形发生于回盲部,包括阑尾.而重复胃则是消化道重复畸形中最少见的一种类型,仅占3.8%~5.0%,其发生位置多在腹腔内胃大弯侧,与胃壁相连,发生在纵隔内的十分罕见.本文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纵隔内重复胃畸形患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良性、原位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AC)]肺结节的多排CT(MD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有确切术后病理结果的肺结节MDCT影像资料,把病灶分为良性组(22例)、早癌组(AIS+MIA,17例)和IAC组(48例),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肺结节直径、类型、结节形态、结节与肺的交界面、结节的边缘特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男性患者居多(68.18%),AIS+MIA及IAC组均以女性患者占优势(分别为70.59%及56.25%)。结节直径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IAC组>AIS+MIA组(1.88±0.45cm及1.31±0.45cm,P<0.001),MIA结节直径>AIS(1.52±0.45cm及1.01±0.25cm,P<0.05)。结节类型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良性组及IAC组以实性肺结节(SPN)居多(95.45%及75.00%),AIS+MIA组则以纯磨玻璃结节(pGGN)及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mGGN)为主(分别为47.06%及41.18%)。结节与肺的交界面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良性组以清楚光整为主(68.18%),AIS+MIA及IAC组以清楚毛糙为主(82.35%及77.08%)。结节的边缘特征(毛刺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细支气管充气征及支气管截断征)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随结节恶性度的增加,上述恶性征象的出现率总体有增加趋势。结论 通过对肺结节直径的测量及对其CT征象的全面细致分析,可有效提高肺结节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在脑内的CT及MRI表现,重点研究磁共振FLAIR序列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3例结节性硬化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CT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钙化结节,皮层及皮层下多发低密度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脑实质多发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脑室周围结节。结论结节性硬化在脑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尤其是FLAIR序列检查能发现更多病变,对非钙化性病变敏感;两者结合能增加病灶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鞍区胶质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鞍区胶质瘤的MRI特点及临床发病特点。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胶质瘤7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鞍区胶质瘤在MRI上的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体积较大,分叶状,多无瘤周水肿;②囊实性或实性,囊性部分常位于肿瘤前下部,实性部分内多见散在小囊变区;③T2WI上肿瘤呈稍长或长T1信号,T2WI上呈稍长和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此外,患者就诊时多有眼部症状,而无下丘脑及垂体内分泌异常症状。结论 鞍区胶质瘤具有比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其临床发病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X线摄影与传统摄片影像质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的影像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参照卫生部“三甲”医院检查采用的标准,评定甲、乙、丙级和废片。对1000份不同部位CR影像片和1000份与前者部位相同的传统片影像的质量进行评定,分析造成非甲级片的成因,对两组影像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片的甲片率为53.6%,明显高于传统片42.5%的甲片率,造成CR非甲级片主要成因是体位及铅字号码放置缺陷、摄影体部有异物和摄影前患者准备不佳(98.92%),传统片为76.7%;摄影条件不佳、影像处理技术不良(暗室技术)对CR影像质量影响不大(1.08%),而对传统片影像质量的影响为23.3%。CR片的废片率为0.0%(不包括机器故障造成的废片),低于传统片的2.0%废片率。结论:CR片影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片的影像质量,可广泛应用于除动态影像检查外的临床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读片窗     
王万勤 《安徽医学》2009,30(11):1370-1370
患者,女性,32岁,因“头痛半年,加重半月伴呕吐”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1/65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精神可。头颅外观无畸形,眼球运动正常,颈软,心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克氏征(-),病理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涎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6 例涎腺肿瘤(腮腺26 例,下颌下腺8 例,舌下腺1 例,腭部1 例)患者,术前均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CT灌注扫描,并取得相应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所有涎腺肿瘤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结果: 36 例患者中,最终病理确诊为涎腺恶性肿瘤者13 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敏感性为84.6 %(11/13),特异性为95.7% (22/23),符合率为91.7%(33/36).CT灌注成像恶性肿瘤组BF、BV、PS值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而2 组之间的MTT参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2.3%(12/13),特异性为86.9%(20/23),符合率为88.9%(32/3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假阴性的涎腺恶性肿瘤可通过CT灌注成像检查得到正确诊断.结论:CT灌注成像能提供涎腺肿瘤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并联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涎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模型试验,探讨能谱CT扫描所测量CT值与碘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GE公司标准体模,内装8支不同浓度含碘溶液,依次为0.4、0.7、2、5、10、20、30 mg/mL及50 mg/mL.使用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进行GSI及传统混合能量(80、100、120 kVp及140 kVp)扫描,球管转速为0.8 r/s,选择相同层面,测量相同大小感兴趣区内含碘溶液的CT值.对各管中碘浓度和相应CT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GSI(50~140 keV,间隔10 keV)及传统混合能量扫描模式下,CT值与碘浓度均呈线性正相关.采用GSI模式所测CT值在与碘浓度间拟合度(r2=0.998 24~0.999 96)较混合能量模式(r2=0.996 40~0.997 36)更佳,且可以通过调节keV改变组织间CT值对比.结论 采用能谱成像技术可以得到单能量图像,该图像下可以得到更精准的CT值,与传统混合能量扫描相比,能够更好地反映碘含量的高低及碘浓度的变化,适合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