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于晚餐后30 min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酚酸盐,200 mg/次,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溶解.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25%、9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C、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TG、LVEDD、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降低,治疗组HDL-C、EF、CO、C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血脂、心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的不同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组患者常规消毒后,以手指根部近侧掌指纹中点处为进针点,将进针点掌指纹两侧皮肤捏起,45°进针,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3.0~3.5 mL;传统麻醉组常规消毒后,使用5 mL注射器在近端指骨外侧边缘背侧进针,回抽观察无血后保持针尖位置不变,同时缓慢注射,逐渐进针直至针尖抵达掌侧皮下,共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4.0~5.0 mL,于对侧指根同样方法操作。评估2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药物注射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简易程度及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2组患者麻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改良麻醉组麻醉操作时间为(22.0±5.0)s,比传统麻醉组[(30.0±5.0)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P<0.05);改良麻醉组药物注射量为(3.5±0.5) mL,少于传统麻醉组[(5.0±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改良麻醉组与传统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4.0±5.0)、(25.0±4.0) 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均至手术结束,麻醉阻滞范围均为指掌侧和中节指间关节以远。改良麻醉组的麻醉操作过程简单,传统麻醉组麻醉操作过程繁琐;与传统麻醉组比较,改良麻醉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更低。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针孔感染、神经及腱鞘损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较传统背侧指根部两点进针注射药物麻醉操作时间更短,药物注射量更少,操作过程更简单,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中OVCA1与CyclinD1、p16蛋白表达的意义、相关性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89例宫颈癌、3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1例正常宫颈组织中OVCA1、CyclinD1、p16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OVCA1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中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8.57%、60.00%、8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VCA1的蛋白表达在低/高级别CIN、早/中晚期宫颈癌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OVCA1的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分型、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OVCA1与Cy-clinD1、p16的蛋白表达均存在正相关(P<0.01).OVCA1的蛋白表达在HR-HPV(+)组高于HR-HPV(-)组(P<0.05).结论:OVCA1蛋白表达异常参与了宫颈病变发生的全过程.OVCA1在宫颈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与CyclinD1、p16的异常表达及HR-HP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手术切除的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均为腺癌)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Nampt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Namp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Nampt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774±2.399和1.286±0.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mp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6±0.16和0.203±0.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ampt蛋白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ampt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给予戴芬口服,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和4周时,患者JOA下腰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4周时明显优于2周,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住院手术的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新鲜组织30例、石蜡组织4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Ets-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ts-1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5%)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发现:Ets-1表达量与卵巢癌FIGO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分级、CA125水平及腹水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T-PCR显示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Ets-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49±0.252、0.644±0.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ts-1蛋白相对表达分别为3.967±0.787、0.970±0.1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s-1在卵巢癌组织中不同表达水平可能与其不同作用机制有关,Ets-1可能参与卵巢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PARP-1蛋白在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PARP-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8.382±1.784,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对表达量为4.251±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RP-1蛋白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ARP-1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探讨不同类型CSP的治疗方式,以为今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CSP患者185例,统计CSP的临床特点,比较相同手术方式治疗内生型及外生型CSP的差异性,并分析内生型及外生型CSP在不同方式下的治疗结局。 结果 (1)宫腔镜治疗的患者中,内生型CSP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外生型CSP,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27,0.002);(2)清宫术治疗的患者中,内生型CSP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外生型CSP,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3)内生型CSP手术治疗方式中,宫腔镜电切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阴式病灶切除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0.001,0.021);(4)宫腔镜电切术手术时间少于清宫术、阴式病灶切除术及经腹病灶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0.025,0.00);(5)宫腔镜电切术术中出血量少于清宫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6)其他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生型CSP选择宫腔镜电切术,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二次处理的比例相对较低。外生型CSP可进行经腹病灶切除术,减少二次处理的风险,但创伤较大;此外阴式病灶切除术可能成为治疗CSP的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