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 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在T1~2期肺腺癌气腔内播散(STAS)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2期肺腺癌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19~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肾上腺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0月行PET/CT检查的95例无症状的肾上腺病变患者,分为肾上腺转移瘤组(40例)和肾上腺良性病变组(55例),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大小、CT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肾上腺病灶SUVmax/肝脏本底SUVmax比值(SUVmax比值),分别进行单因素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上腺转移瘤的危险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最佳临界点。结果110个肾上腺病灶中良性病变60个,转移瘤50个,大小为0.65~5.70 cm,平均(1.65±0.82)cm。CT值-20.4~46.8 HU,平均(24.2±14.9)HU。SUVmax为1.1~31.9,平均4.5±4.6。SUVmax比值为0.44~14.5,平均1.99±2.15。单因素分析得出两者在病灶大小、CT值、SUVmax、SUVmax比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08、-6.030、-7.966、-8.252,均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比值是影响肾上腺转移瘤发生的独立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SUVmax比值=1.24为鉴别诊断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3.3%。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肾上腺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UVmax比值是肾上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鉴别诊断肾上腺良性病变与转移瘤的SUVmax比值最佳临界点为1.2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T/CT显像检查的护理和注意事项,规范检查的护理配合,提高检查质量.[方法]对209例行PET/CT检查的病人于检查前中后以及药物注射时给予精心的护理措施.[结果]209例病人进行PET/CT检查过程中有198例能够明确诊断和肿瘤分期,护理中因病人不合作的有3例,因喝甘露醇水不敏感没有得到清理肠道的有8例,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结论]熟练掌握PET/CT检查注意事项、提高护理质量,可保证检查图像的质量,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NSCLC初诊患者共337个纵隔淋巴结的术前PET/CT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对照,根据淋巴结SUVmax绘制SUVmax的ROC曲线,计算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SUVmax诊断界值.结果 337个纵隔淋巴结中,病理确诊为转移性淋巴结129个(129/337,38.28%),无转移淋巴结208个(208/337,61.72%).纵隔淋巴结SUV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当SUVmax为4.5时Youden指数最大(0.605),准确率最高(81.6%).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SUVmax≥4.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5年前发现下颌骨肿物,逐渐长大,无红肿热痛,无张口困难.收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专科体检:下颌部膨隆,可触及质硬肿物,约6.5cm×5.0cm×4.5 cm,开口度、开口型尚可.口内见肿物表面平整,膨隆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未及明显波动感,下颌骨前牙区唇侧牙龈发白,局部触诊稍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非实性肺结节(NSN)的高分辨CT(HRC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微浸润性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和胸部HRCT表现为NSN的患者187例,其中男性 66例、女性121例,年龄19~81(54.8±12.2)岁。将所有患者分为MIA组和IAC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性别和年龄, 分析NSN患者的HRCT影像学征象,包括结节位置、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和周围肺气肿。对NSN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在MIA组和IAC组的分布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 t 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最佳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结果 MIA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65例,年龄25~76(50.67±12.03)岁;IAC组患者97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6例,年龄19~81(58.57±11.1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组与IAC组在性别、年龄、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Z=?4.577,P=0.000;Z=?8.467,P=0.000;t=?5.214,P=0.000;χ2=31.547,P=0.000;χ2=27.105,P=0.000;χ2=5.604,P=0.018;χ2=7.316,P=0.007;χ2=5.576,P=0.018;χ2=4.989,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NSN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28(95% CI:1.264~1.614,P=0.000)、1.004(95% CI:1.001~1.008,P=0.006)。ROC曲线分析结果:结节径线最佳临界值为10.0 mm,密度最佳临界值为?490 HU,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714;结节径线和结节密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75.3%、83.3%、79.1%和56.7%、77.8%、66.8%。结节径线和密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7,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9%、82.5%和80.2%。 结论 HRCT影像学特征有助于NSN腺癌浸润程度的鉴别诊断,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PC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别对免疫低下和免疫正常P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征象进行对比.结果:共收集49例非AIDS PC患者,包括免疫低下组24例和免疫正常组25例,平均年龄(51.8±12.5)岁.PC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和发热,免疫低下组均明显多于免疫正常组(P=0.015;P=0.028).在病灶数量上,免疫低下组以多发为主15例(62.5%),免疫正常组以单发为主16例(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在CT征象上,免疫低下组表现为结节或肿块11例(45.8%),实变13例(54.2%),合并磨玻璃密度影7例(12.9%);而免疫正常组CT表现为结节或肿块21例(84.0%),实变4例(16.0%),合并磨玻璃影1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23).病变内部空洞形成率在免疫低下患者13例(54.2%)明显多于免疫正常患者6例(24.0%,P=0.030).结论:咳嗽和发热更常见于非AIDS但免疫力低下的PC患者.非AIDS P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状态有关.免疫低下者以肺内多发、实变影为主,免疫正常者以肺内单发、结节/肿块影常见;空洞和磨玻璃密度影更容易发生在免疫低下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HRCT影像学特征的评分系统对孤立性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ET/CT检查的孤立性占位性肺病变112例,其中良性病变44例,恶性病变68例。对孤立性肺病变的12项PET/CT及HRCT影像特征进行评估,初步建立量化分级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评分临界值。结果 PET/CT及HRCT预测孤立性肺部病变的指标包括年龄≥60岁(2分)、病灶大小≥1.0 cm(2分)、密度不均匀(2分)、边界清楚(1分)、SUVmax≥2.5(2分)、ΔSUVmax≥1.0(2分)、滞留指数≥15%(2分)、分叶征(3分)、毛刺征(3分)、胸膜牵拉征(3分)、空泡征(3分)。根据各项指标建立评分系统,随着评分增加,恶性率逐渐增高,通过ROC曲线得出12分为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81.8%。结论 基于PET/CT、HRCT影像学特征的量化分级系统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部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AAIH)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76例AAIH患者的主动脉MSCTA检查资料,依据Stanford分型分为A型和B型,比较不同Stanford分型AAIH的影像学表现有无差异。根据患者随访期间的不同变化分为进展组与稳定和缓解组,分析进展的相关因素。所有结果均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Stanford A型27例(35.5%)、B型49例(64.5%)。A型、B型壁间血肿最大厚度、溃疡类病变、局灶性强化、胸腔积液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88、χ2=0.441、χ2=0.383、χ2=0.338,均P > 0.05)。A型、B型溃疡类病变的深度分别为(2.8±2.9)mm、(2.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心包积液15例(19.7%),A型12例多于B型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8,P < 0.001)。41例AAIH患者短期随访,进展组20例,稳定和缓解组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与稳定和缓解组在溃疡类病变、溃疡深度、胸腔积液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27、Z=-2.689、χ2=4.111,均P < 0.05);在Stanford分型、壁间血肿厚度、局灶性强化、心包积液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53、Z=-0.874、χ2=0.006、χ2=1.733,均P > 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溃疡类病变是影响AAIH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结论AAIH在MSCTA上表现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无强化的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主动脉管壁。MSCTA检查可以对AAIH做出快速、准确诊断。溃疡性病变是影响AAIH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AAIH早期需要密切随访,监测有无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