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在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5例临床确诊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行3D DCE-MRA检查,计算机后处理得到下肢动脉血管树,并与其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3D DCE-MRA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下肢血管树图像.3D DCE-MRA对血管0~4级狭窄检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级:76%、83%、77%和82%;1级:80%、82%、87%和95%;2级:84%、90%、96%和71%;3级:89%、91%、93%和98%;4级:92%、96%、97%和94%.两种检查方法对于下肢动脉5级狭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狭窄级别和3D DCE-MRA检出敏感度、特异度显著相关.结论 3D DCE-MRA评价在下肢动脉病变中血管分级、狭窄部位、程度等方面,与动脉DSA检查效果相同,为一种诊断老年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3D D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采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经静脉快速注射顺磁性对比剂,智能追踪对比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值时间,快速梯度序列行下肢动脉扫描,配合后处理得到良好的下肢动脉三维血管树的方法。作为一种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并发症少、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大等明显优势的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满足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要求,并易被患者接受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的QA和QCI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它对诊断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我所已具备对各种胶片的性能及特性检测的设备及技术,对杜邦新产品CX4型医用X线胶片进行了综合性的检测及分析。材料与方法第一组:自动曝光仪检测法采用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自动曝光仪”对CX4型医用X线胶片进行自身感光特性测定,通过反复测试,其基础灰雾度Do都在O.25以下;最大密度Dmax>3.25,平均斜率2.4,反差系数255,宽容度O.go第二组:铝梯定量检测法采用11阶铝锑,日本东芝800mAX光机,国产稀土高速…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通过观察组织中异常运动的水分子来检测白质病变,已被证实非常有效;弥散纤维束成像则是运用三维后处理方法重建纤维束走行图。本文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纤维束成像在脊髓肿瘤,损伤,炎症等脊髓疾病的特点,此方法比传统磁共振更能敏感检出和显示脊髓疾病,必将在临床有更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滤线栅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 :聚焦式、平行式和交叉式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聚焦式滤线栅。当X线球管焦点置于滤线栅的焦距上时 ,除与栅条成角的X线被吸收外 ,其余X线都因与铅条倾角平行而到达胶片。实验中X线球管焦点并不一定恰好在滤线栅聚焦点上 ,可能有一定的移动范围 ,但并不至于引起照片密度明显的变化的可实用距离范围称之为聚焦栅距离范围界限f1~f2 。f1~f2 分别代表从聚焦入射面到达焦点距离极限最低点f1和最高点f2 的值。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的 2 6 7/ 1978出版物已对焦 -栅距离界限做出了确切的规定。在X线摄…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病变复杂多样,脊髓截瘫等严重功能障碍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对于脊髓病变,临床需要客观精确无创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制订治疗方案、随访疗效。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检测脊髓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但近年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证实[1]常规MRI结果与功能残疾评价相关性差,与神经病学及组织学损伤程度不相关联,低估了脊髓病变程度,不能反映脊髓白质纤维束状态,不能有效定量观察轴突损伤及再髓鞘化过程,不适于评价脊髓的功能状态[2]。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通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图像融合技术提高CR (computedradiography)影像的信噪比 (signal to noiseratio) ,从而有效地改善图像质量。方法 运用双IP(imageplate)技术获取影像后 ,将源图像在变换域进行图像配准。建立融合图像的数学模型 ,基于此模型获取各图像间加权系数 ,然后对源图像实施不同权重的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图像。结果 融合图像信噪比比源图像可提高 2 7%左右。结论 双IP技术及图像融合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改善CR图像质量 ,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结肠癌的3D MRC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癌在欧美国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2大恶性肿瘤,每年大约56000人死于本病[1]。结肠癌的发生是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由原来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2]。传统的结肠癌的筛查方法是粪便潜血试验,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近来CT的应用借助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显示病变的腔外侵犯和远处转移,但这些检查手段各自显著的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上世纪80年代MR I应用于临床,早期MR成像时间长,胃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易产生伪影,使其检查效果受到限制。最近随着快速成…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成像在结肠检查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结肠造影是元创、元辐射的诊断结肠疾病新型影像学检查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发现大于8mm的结肠息肉。它不仅用于结肠癌的检出与准确分期,还可对结肠的炎性狭窄进行有效评价。与传统结肠检查方法相比,磁共振结肠造影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对任意平面图像进行多种后处理,尤其是仿真内镜的成像。本文就磁共振结肠造影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