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成像(fMRI)功能连接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16例,为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39例,为健康志愿者。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相同的MRI扫描序列采集静息态功能数据,并利用AFNI程序进行脑功能连接分析。功能连接分析共选择双侧后扣带回(PCC)、左侧面部初级感觉皮层(LSⅠ)、右侧面部初级感觉皮层(RSⅠ)、左侧面部初级运动皮层(LMⅠ)、右侧面部初级运动皮层(RMⅠ)5个区域为感兴趣区(种子点)。采用单样本t检验(P<0.001)进行功能连接的组内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P<0.01)进行组间分析,所有的分析结果均采用MonteCarlo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周围性面瘫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分析结果显示,双侧PCC、LSⅠ、RSⅠ、LMⅠ和RMⅠ均与多个脑区(大脑、小脑、丘脑以及基底节区等灰质区域)存在着广泛性的功能连接;组间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PCC、RSⅠ、RMⅠ的功能连接没有差异;周围性面瘫组较健康志愿者组LSⅠ、LMⅠ的功能连接2组间存在差异。LSⅠ的组间分析显示,LSⅠ与双侧扣带回、楔前叶、左侧楔叶、枕上回及枕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LMⅠ的组间分析显示,LMⅠ与双侧扣带回、楔前叶、右侧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颞横回、顶下小叶、枕中回、角回、尾状核、苍白球、丘脑、岛叶及左侧枕上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化主要表现为同侧大脑半球面部初级感觉皮层和面部初级运动皮层与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分布于感觉相关脑区和运动相关脑区,推测可能与面瘫患者面部运动感觉障碍的脑功能代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合谷穴引起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相同的MRI扫描序列分别采集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的静息态功能数据。选择双侧后扣带回(PCC)、双侧第二感觉区(SⅡ)、双侧面部初级感觉区(SⅠF)、双侧手部初级感觉区(SⅠH)、双侧面部初级运动区(MⅠF)以及双侧手部初级运动区(MⅠH),共6个感兴趣区作为种子点。利用AFNI程序分析各感兴趣区静息态功能数据,并对各功能连接区针刺前、针刺中及针刺后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针刺中与针刺前、针刺后与针刺前)分析,对分析结果利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组内分析结果显示,各感兴趣区均与脑内多个脑区存在着广泛性的功能连接。针刺中与针刺前组间分析显示各感兴趣区脑功能连接无明显变化;针刺后与针刺前组间分析显示,双侧SⅠH和双侧MⅠH针刺前后功能连接无明显变化,而双侧PCC、双侧SⅠF、双侧SⅡ以及双侧MⅠF则存在明显的功能连接增强或减弱。结论:针刺合谷穴能引起脑默认网络、面部感觉和运动网络的变化,说明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着密切联系,引发这些作用的最主要原因是针刺后效应。  相似文献   
3.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均缺乏特异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亦有很大差别,可以从无症状、隐匿,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或发生猝死,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样本量大小对针刺脑功能成像激活区定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样本量大小对针刺腧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激活区定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9~32岁,平均(23.15±2.78)岁.采用改良组块设计方案,针刺左侧足三里穴行fMRI 扫描,对符合实验条件者的21例依次分别标为1、2、3……21号,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抽取5例,定为R5组,再在21例中随机抽取8、11、14、17例,定为R8、R11、R14和R17组.实验数据采用AFNI软件分析处理,处理过程大体上分为数据格式转换、计算个体统计参数图、计算组分析脑活动区以及活动区显示阈值校正等4个步骤,采用Monte Carlo模拟阈值校正方法(P<0.05,α<0.05)确定脑功能激活区,分别得出不同分组及全体组分析结果.结果:R5、R8、R11、R14、R17组均见不同程度脑内活动区,R5组脑内活动区表现为信号降低,其他各组则表现为部分区域信号降低,部分区域信号升高;R5~R17组间激活区域差别明显.结论:样本量的大小对针刺fMRI研究结果的影响十分明显;针刺fMRI研究样本量应尽量大,具体的样本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差异因素对针刺腧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引起个体差异的可能因素.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6例,针刺左侧足三里,平补平泻法,采用相同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参数进行功能数据采集,然后采用相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个体数据分析,并且剔除不符合数据分析条件的数据.对于符合条件的26例个体数据,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别随机抽取5次,分别得到A、B、C、D、E5组样本,每组抽取的样本量均为11例.采用AFNI软件对每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不同分组的脑功能激活区定位结果.结果:A、B、C、D、E5组均见不同程度脑内活动区,但不同组之间结果差异很大,C组脑内活动区表现为信号减低,D组脑内活动区表现为信号增高,A、B、E组则表现为部分区域信号减低,部分区域信号增高;D组脑内激活区与其他各组完全不同.不同组间激活区不同率为46.7%~100.0%,大多数组间差异都超过一半脑内激活区.结论:在严格控制试验设计、针刺方法、数据采集参数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前提下,同一组被试的不同随机分组得出的脑功能激活区差别巨大,说明不同个体之间的针刺脑功能激活区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有可能会明显影响针刺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以及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研究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引起脑内功能区的变化,并与近年来相关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改良组块设计方案,针刺左侧足三里穴进行fMRI扫描,实验数据采用AFNI软件分析处理,采用Monte Carlo模拟阈值校正方法(P〈0.05,α〈0.05)确定脑功能激活区。结果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引起双侧海马旁回、额中回、扣带回前部、右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左侧额下回、右侧小脑及脑桥区域信号减弱,右侧中央前回及右侧顶下小叶区域信号增高。结论针刺正常人左侧足三里穴主要引起颞叶和边缘系统的脑功能变化,并且以信号减弱为主。与其他类似研究的结果有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探讨"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健康志愿者,均针刺左侧合谷穴,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任务态fMRI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任务态fMRI的针刺脑激活区,对所有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5,α<0.05)。结果:针刺左侧合谷穴引起多个脑区激活,信号增高区域包括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下小叶、颞横回、岛叶、丘脑、豆状核、壳核及双侧小脑;信号降低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扣带回、颞中回等。其中,右侧中央后回中下部大面积区域均显示激活。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能同时激活中央后回初级感觉皮层的手部投射区和面口部投射区,同时激活了面口部的运动皮层,直接反映了合谷穴和面口部的密切联系,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f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影像技术,其通过对大脑的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从而为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fMRI在针刺领域研究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实验结果。本文综述了数据采集参数、实验设计方案、数据后处理方法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对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提出在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更好地利用fMRI研究针刺的作用机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imaging,ASL)灌注成像技术在针刺f MRI后效应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对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前、拔针后行f MRI扫描,用AFNI软件分析处理,采用两样本配对t检验进行针刺前后组间比较及Monte Carlo阈值校正方法(P=0.001,α0.05)确定脑功能激活区。结果:针刺后,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左侧屏状核、右侧尾状核表现为正激活,右侧岛叶、右侧颞上回表现为负激活。结论:ASL技术能够较好地应用于f MRI针刺后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周围性面瘫病人与正常健康志愿者的针刺前、针刺中以及针刺后fMRI的对照研究,探讨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35例,正常对照组24例.2组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前、中、后3个静息态和1个针刺任务态的功能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任务态的针刺脑激活区,以及静息态的PCC、SI(左侧和右侧)、MI(左侧和右侧)以及SⅡ(左侧和右侧)的功能联系区.对所有fMRI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并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正.结果:任务态组内分析显示2组均可见多个脑区激活;静息态组内分析显示针刺前、中、后2组的PCC、SI、MI和SⅡ都与其他脑区存在着广泛的功能联系;组间分析显示面瘫组针刺前左侧SI和右侧MI与运动前区的功能联系增强;针刺中2组之间的功能联系没有显著性差异;面瘫组针刺后双侧的SⅡ与视觉及听觉皮层的功能联系减弱.结论:1)面瘫病人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联系增强;2)2组之间的针刺即时效应存在少许差别,针刺后的差别更加明显;3)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能机制是针刺作用通过强化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相互功能联系,促进脑功能重组,实现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