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严重影响人员作业能力,因此对急进高原人群进行合理医学保障、减轻急进高原后AMS反应程度、尽快习服高原环境是保障其作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此,我们拟通过一些容易测量的体表参数与AMS反应程度的比较分析,探讨一种适合群体使用的简易的AMS易感者筛选指标。1对象和方法 (1)对象:26名志愿者,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2.
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环境后,受低气压、低氧环境影响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尤其是在生理上发生包括头痛、呕吐、心慌、食欲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称为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急性高原反应会严重影响人员作业能力,严重者更有可能并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体表指数(BMI)对于急性高山病(AMS)的预测作用,寻找可以预测AMS反应的指标和办法。方法:26名志愿者,测量体表指数并计算相关幽会,按照高原评分标准划分为重度高原反应组和轻度无反应组,对两组人群之间的体表指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廓的呼吸体积差值和体表面积与胸廓呼吸体积差比值可用于预测高原反应易感者。胸廓呼吸体积差小于2139和体表面积与胸廓呼吸体积差比值大于9.22时,急性高原反应评分高于普通人群。结论:体表指数可以用于预测急性高山病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提出低压舱模拟低压差、低高度暴露、低空加压供氧生理训练方案。方法(1)降低传统迅速减压模拟训练的初高度及终高度,起爆高度2500m,迅速减压终高度5500m;(2)迅速减压压差由3.0kg/cm。缩小到O.25kg/cm2,迅速减压峰值小于500mmH2O;(3)改进加压供氧调节器,调整真空膜盒元件,实现低空4000±200m接通加压供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视觉功能受缺氧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探讨将视觉功能指标纳入缺氧体验性训练项目的可行性。方法 按空军航空生理训练大纲中缺氧体验性训练要求,采用10.5%的低氧混合气模拟海拔5 000 m高度缺氧条件,通过对比10名志愿者缺氧前后远视力、立体视力、色彩辨识能力、暗适应时间和不同级别对比敏感度等视觉功能指标,筛选出对缺氧敏感、检测简便的视觉功能指标。结果 与缺氧前比较,10名志愿者缺氧后暗适应时间、中高频度对比敏感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805、3.098、3.186、2.738,P=0.007、0.021、0.013、0.011、0.023);远视力、立体视力、色彩辨识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暗适应能力及低对比度和低敏感度的目标辨识能力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作为飞行员缺氧体验性训练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体呼吸不同富氧气体的排氮规律,为促进吸氧排氮效果提供依据。方法7名男性青年采用自身对照,在静坐和运动状态下呼吸60%至纯氧的氧氮混合气。采用开放式排氮测量方法,用氧浓度计测量储气袋中氧气浓度,同步实时测量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功率脚踏车提供40w运动负荷。结果呼吸60%、70%、80%和90%富氧气体的排氮效果分别相当于呼吸纯氧排氮效果的59.31%、72.81%、76.45%和84.18%。运动对呼吸不同富氧气体排氮作用的影响不同。40w的运动负荷能使呼吸60%、70%富氧气体的排氮作用分别增加45%和12%;但呼吸80%和90%富氧气体时排氮作用增加的很少。结论体力活动所致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增加能促进吸氧排氮的作用,吸氧浓度越低时,运动促进排氮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新型氧气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 方法 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新型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地面~10.0 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3.0~17.0 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7.0 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15.0 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15.0 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 结果 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下)和17.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627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7.4 kPa. 结论 新型氧气系统可以满足地面~17.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受试者做HP和L-1抗荷动作时的肺通气参数变化,了解其呼吸生理学特点以及对氧气系统流量的需求,为飞行员抗荷动作训练及供氧装备研制的生理学要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呼吸功能自动分析仪,检测1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在安静状态下及做抗荷动作时的呼吸频率、呼气量、吸气量、呼气流率峰值、吸气流率峰值和最大通气量. 结果 HP抗荷动作的呼吸频率、呼气量、呼气流率峰值和最大通气量均显著大于L-1抗荷动作(P<0.01);两种动作的吸气量和吸气流率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戴面罩情况下,L-1抗荷动作和HP抗荷动作的吸气流率峰值分别是(300.31±72.08) L/min及(281.00±86.56) L/min. 结论 做HP和L-1抗荷动作时吸气相的肺通气参数对氧气系统最大瞬间流量的要求基本一致.HP抗荷动作的呼吸频率较快,应加强指导飞行员进行+Gz暴露时控制好呼吸节奏.为充分满足做HP和L-1抗荷动作的呼吸需求,氧气系统的最大瞬间流量应大于300 L/min.戴面罩做这两种抗荷动作时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高空空投作业环境特点,制订空投人员选拔标准及医学保障对策,确保空投作业人员安全,为高空空投作业及空降部队医学保障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高空空投环境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因素,制订人员选拔标准并实施医学保障防护措施.结果 提出遂行高空空投作业人员医学保障具体措施:(1)制订作业人员缺氧耐力选拔方法及标准;(2)研究制订...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