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用钨丝机械性可脱性弹簧圈系统和弹簧圈(MDS-N和Spiral)栓塞18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材料与方法: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用MDS-N和Spiral栓塞18例21个颅内动脉瘤。男、女各9例;年龄32~62岁,平均46.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头痛2例。结果:16个动脉瘤栓塞成功,100%闭塞9个,95%~98%闭塞5个,80%闭塞2个。5个未成功(1个因术中出血需急诊手术,2个超选择插管不成功,2个因瘤颈宽弹簧圈不能存留)。并发症有术中出血1例,弹簧圈游走1例,眼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后出现占位症状而失明1例(经手术夹闭动脉瘤视力无恢复),无其他永久后遗症。结论:MDS-N和Spiral可有效地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但有多种因素可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与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侵袭性脑膜瘤的影像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及手术治疗情况等资料。结果56例侵袭性脑膜瘤在影像学上表现有颅骨的局部增生(18例),肿瘤侵蚀破坏颅骨(11例),硬脑膜“尾”征(27例),瘤-脑界面部分或完全消失(29例),肿瘤边界毛糙模糊、结节状或指状突出、伪足征(24例)。肿瘤粘附或侵入静脉窦或海绵窦(9例),包绕大血管4例,瘤周明显水肿(39饼)等。手术切除按Simpson标准分级,其中0级21例,Ⅰ级19例;Ⅱ级9例,Ⅲ级7例。术后随访0.5—8年,痊愈49例,轻度功能障碍7例。无死亡病例,复发4例。结论侵袭性脑膜瘤有较特殊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尽可能地行病灶根治性切除能有效地减少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椎管内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十年来13例行二次以上手术的椎管内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二次手术时发现肿瘤复发8例,残留3例,髓内囊肿1例,肿瘤漏诊1例;三次手术4例;四次手术1例;六次手术1例。治愈8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加重2例。结论 椎管内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复发、残留、漏诊或疤痕粘连。对复发肿瘤早期诊断和再切除,将有助于提高椎管内良性肿瘤整体治愈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脑术后清醒病人出现非癫痫性意识障碍的时间窗及原因。方法 对1989年以来共28例非癫痫所致的颅脑术后清醒病人再出现意识障碍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意识障碍原因:硬膜外血肿引起的8例;术腔血肿、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所致的各有5例;尿崩致休克及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肺部感染伴高热各2例;颅内感染伴气颅、吸气困难、脑肿胀、颅底修补物肿胀各1例;②意识障碍的时间窗:术后12h内出现11例;13—24h内1例;25-48h内5例;49-72h内4例;73—96h内6例;术后第7d出现1例。结论 颅脑术后清醒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原因复杂,但以术后颅内血肿和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多见(18/28),且多在术后72h内出现。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后防止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及术后72h内加强监护是预防术后清醒病人出现意识障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从1983年1月到1996年1月共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24例,全部病人均表现为进行性脊髓损害。除1例(术中证实)外,均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证实。9例病人治疗前后行MRI检查。24例中,单纯栓塞5例,单纯手术14例.栓塞 手术4例,未治1例。经治疗的23例病人中痊愈7例.改善12例,无变化8例.加重1例。中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定量检测新型隐球菌(CN)的荚膜相关蛋白10(CAP10)基因mRNA,为新型隐球菌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PCR的方法从CN标准株(ATCC34874)中扩增得到CAP10,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pGEMT—Easy-CAP10,以倍比稀释的标准品制备标准血线。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FQ-PCR反应体系并对其重复性、特异性和线性范围进行评价。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标准品pGEMT—Easy—CAP10,并用倍比稀释的标准品制备了标准曲线Y=-3.11X+38.84。批内重复性试验CV值为0.31%,批间重复性试验CV值为2.73%。FQ-PCR体系能特异扩增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好,该体系的线性范围为10^1copies/μL~10^8copies/μL。结论成功建立CN的CAP10mRNA的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定量检测新型隐球菌(CN)的荚膜相关蛋白10(CAP10)基因mRNA,为新型隐球菌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PCR的方法从CN标准株(ATCC34874)中扩增得到CAP10,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pGEMT—Easy-CAP10,以倍比稀释的标准品制备标准血线。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FQ-PCR反应体系并对其重复性、特异性和线性范围进行评价。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标准品pGEMT—Easy—CAP10,并用倍比稀释的标准品制备了标准曲线Y=-3.11X+38.84。批内重复性试验CV值为0.31%,批间重复性试验CV值为2.73%。FQ-PCR体系能特异扩增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好,该体系的线性范围为10^1copies/μL~10^8copies/μL。结论成功建立CN的CAP10mRNA的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行单纯抗凝、经颈动脉溶栓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18个月。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3例行以抗凝治疗及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注射,4例行动脉内溶栓,8例在动脉内溶栓同时行静脉窦内超选插管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不同影像学分期烟雾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收治的39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分型、影像学分期与治疗方法;术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 perfusion,CT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疗效,平均随访(21.3±3.1)个月(7~44个月)。结果Ⅰ~Ⅴ型患者34例,其中6例接受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28例接受综合手术治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4例首次手术半年后行对侧综合手术治疗;Ⅵ型患者5例,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Ⅰ~Ⅱ期患者一般选择随访观察及保守治疗;Ⅲ期以上患者接受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治疗,Ⅴ期及Ⅵ期患者采用个体化设计皮瓣、骨窗、硬膜翻转贴敷,以最大限度保留术前已自发形成的颅内外血管吻合。随访期间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较术前改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术前增加,达峰时间(TTP)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变化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结论根据烟雾病患者不同的临床分型、影像学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