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蛋白质芯片技术发现前列腺癌潜在的标志物Pca-24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寻找前列腺癌标本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方法: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质谱分析(Surface-enhanc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SELDI)技术,分析2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标本中癌组织特有的蛋白质表达谱型。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发现了一个分子量在24,782.56±107.27m/Z的蛋白质,我们暂称其为Pca-24蛋白,此蛋白在17例前列腺癌中16例表达为阳性(94%),在相应前列腺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中亦无表达。应用激光捕获微解剖挑取肿瘤细胞,我们进一步证实Pca-24蛋白来源于前列腺癌细胞。结论:蛋白质芯片技术对于在组织标本中发现肿瘤标志蛋白是一种有效的工具;Pca-24很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前列腺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不稳定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DNA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DNA倍体类型的关系。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倍体分析,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及DNA倍体类型的关系。结果: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为9.86%(7/71),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无关。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中右半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的比例高于微卫星稳定者。68例患者检出二倍体和异倍体分别为18和50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者5例为二倍体,因此和DNA倍体类型显著相关(P=0.012)。结论: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具有低分化腺癌的倾向,多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缺陷检测手段的应用。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检测以及hMLH1和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9%,9.9%和71.0%,三者密切相关。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均具有结肠癌多发和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仅具有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结论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多发的倾向,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三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估莫雷西嗪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其对房颤负荷的影响.方法 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12例,给莫雷西嗪单药干预,并随访观察治疗1、6、12个月后房颤的再发情况、负荷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服用莫雷西嗪1、6、12个月房颤再发率仅34%、32%、35%;用药前与用药后1、6、12个月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和最小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房颤负荷均有明显下降,并未见死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莫雷西嗪可以作为预防、治疗阵发性房颤发作的选择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间质瘤4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直肠间质瘤49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分析采用x2分析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生存分析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54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49%比51%).结直肠间质瘤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首发症状为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腹部不适和便血等.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多为梭形细胞,呈柬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和CD34高阳性表达.随访结果显示,高危险度患者行病灶局部切除后复发率明显偏高(P =0.018),无瘤生存时间明显较短(P=0.011).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是鉴别结直肠间质瘤的可靠方法.极低和低危险度患者首选局部切除术,中、高危险度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并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徐烨  张红波  袁航 《疾病监测》2023,38(2):215-218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活动性肺结核与非活动性肺结核的鉴别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春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临床病例25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15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3例,非结核性肺炎72例),收集其T-SPOT.TB试验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R、细菌抗酸染色等实验室结果和最终诊断,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结核肺炎患者T-SPOT.TB阳性率为4.17%,明显低于非活动肺结核患者T-SPOT.TB阳性率(82.54%)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T-SPOT.TB阳性率(85.22%);活动性肺结核组的血小板计数、PLR均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及非结核肺炎组。T-SPOT.TB、PLT、P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SPOT.TB联合PLT、PLR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灵敏度为63.30%,特异度为86.50%。结论 T-SPOT.TB联合PLT、PLR有助于鉴别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与非活动性肺结核,为临床提供是否抗结核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中高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是对影响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行根治性TME手术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影响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179例行TME手术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化检测CD44v6表达水平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57个月。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5%和65.77%。CD44v6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与总的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的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CD44v6表达水平是影响Ⅲ期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44v6是预测Ⅲ期直肠癌TME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近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术后化疗是重要的疗法之一,但化疗常伴随一系列的毒副反应。经过近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不但对某些癌症有极好的治疗和控制发展的作用,而且对减轻化疗后副反应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笔者1995-07~2000-11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用中药扶正固本汤辅助化疗,并进行了5年的随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5-07~2000-11对68例Dukes B、C期的结肠癌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并均进行了术后化疗。其中27例为扶正固本汤辅助化疗组,5例失访(随访率81·5%),余下22例;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