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5例,非出血性脑梗死133例。并用χ2检验统计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注射液联合鼻饲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8月连续登记的48例经地西泮静滴、苯巴比妥肌内注射治疗未能控制的RSE患者,其中25例单独使用丙戊酸钠注射液(丙戊酸钠组),23例应用丙戊酸钠注射液联合鼻饲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组)。两组丙戊酸钠注射液使用方法均首剂为10~15 mg/kg,在3~5 min内静脉注射,而后以0.5~1 mg/(kg.h)持续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中鼻饲左乙拉西坦中位剂量为1 000 mg(范围:500~3 000 mg)。结果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60.0%,联合治疗组为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及丙戊酸钠组有效患者均在1 h内癫痫持续状态(SE)得到控制,然而丙戊酸钠组有40%在其后72 h仍间断癫痫发作,而联合治疗组仅4.3%在其后72 h见癫痫发作。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无明显变化。结论丙戊酸钠注射液联合鼻饲左乙拉西坦治疗RSE安全有效,且起效快、作用强、控制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320排CT血管成像观察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颅内外血管形态学改变,为PCI的病因诊断提供证据。方法选取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29例PCI患者作为PCI组,27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头颈部320排CT血管成像检查,对2组血管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A显示PCI组23例(79.31%)后循环系统血管狭窄性病变,对照组5例(22.73%)后循环血管狭窄性病变,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7例(24.14%)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对照组7例(25.9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2例(6.90%)骨质压迫双侧椎动脉,2例(6.90%)椎动脉扭曲延长,对照组3例(11.11%)骨质压迫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无椎动脉扭曲延长,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14例(48.28%)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开放,对照组7例(25.93%)单侧或双侧PCoA开放,PCI组PCoA开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PCI的主要病因;椎动脉发育不良、扭曲、骨质压迫不是PCI的直接病因。PcoA在PCI患者中发挥部分代偿作用。320排CTA 联合CTP对于PCI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相关性。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颅内大动脉内径狭窄程度≥50%定义为ICAS,ICAS病灶数≥2定义为多发性ICAS。根据日间与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将昼夜血压变化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结果共359例高血压患者进入本研究:ICAS患者135例,单发性ICAS 86例,多发性ICAS 49例;226例(63.0%)日间平均血压升高,322例(89.7%)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杓型37例(10.3%),非杓型166例(46.2%),反杓型156例(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日间平均血压升高、夜间平均血压升高、夜间血压非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反杓型改变均与ICAS无显著相关性(P0.05);夜间血压反杓型改变与多发性ICAS密切相关(P0.05)。结论夜间血压反杓型改变可能是多发性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2例于发作间期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17例(77.27%)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受累最多见(81.81%),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受累多见(61.11%);12例(54.55%)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Ⅰ1期2例,Ⅰ2期6例,Ⅱ1期3例,Ⅱ2期1例;灌注异常者患侧、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TTP)分别为(16.64±2.04)s和(14.81±1.99)s(P<0.05),患侧、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4.45±0.74)s和(3.87±0.33)s(P<0.05);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320排CT可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对原发性癫痫患者海马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原发性癫痫患者(癫痫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EEG、MRI和MRS检查.采用MRS检测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胆碱复合物(Cho)的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EEG、MRI、MRS检查均无异常.癫痫组EEG检查发现痫样放电30例(78.9%);MRI检查发现海马异常15例(39.5%),其中双侧异常10例、单侧异常5例;MRS检查发现海马异常35例(92.1%),其中双侧异常30例、单侧异常5例.癫痫组病侧海马Cho/Cr和Cho/NAA显著高于对侧海马及正常对照组(均P< 0.001),NAA/(Cho+Cr)显著低于对侧海马及正常对照组(均P<0.001).癫痫组病侧海马头部的NAA/(Cho+ Cr)明显低于体部及尾部(均P<0.001).结论 MRS可提高原发性癫痫患者海马病变的检出率,且可显示海马的生化改变,对原发性癫痫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携带pEGFP/A2M(FP6)的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移植到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内,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迁移,脑内Aβ沉积的变化,以及对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APP/PS1转基因AD小鼠分为假手术(SO)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转染pEGFP的NSCs(pEGFP-NSCs)组及转染pEGFP/A2M(FP6)的NSCs(pEGFP/A2M(FP6)-NSCs)组,移植物小鼠海马CA1区定位注射,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脑内移植细胞的分化、迁移及Aβ病理变化。结果:pEGFP/A2M(FP6)-NSCs组和pEGFP-NSCs组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较SO组及ACSF组显著缩短(P<0.05);pEGFP/A2M(FP6)-NSCs组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较pEGFP-NSCs组缩短(P<0.05)。pEGFP/A2M(FP6)-NSCs组和pEGFP-NSCs组转基因小鼠海马及皮质内,部分Aβ染色阳性斑块周围可见表达EGFP的移植细胞。pEGFP/A2M(FP6)-NSCs组转基因小鼠额叶、海马区域,Aβ染色阳性斑块数量和平均面积均较其他3组显著减少(P<0.05)。移植的NSCs,部分细胞Nestin染色呈阳性,部分细胞GFAP染色呈阳性,少数细胞MAP-2染色呈阳性。结论:移植pEGFP/A2M(FP6)NSCs到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可减少AD小鼠脑内Aβ斑块沉积,部分移植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因“反复发作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10d”入院,每天发作2~4次,每次持续10-20min,在当地予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华法林、奥扎格雷钠等治疗10d,仍有发作。既往健康.无颈部外伤史。查体:血压130/80mmHg,神清,不完全混合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巴氏征阳性。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正常.血糖7.96m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