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操作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技术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主要优点。方法230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介入诊疗265例次,统计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265例次操作中260例次取得成功,余5例改行经肱动脉途径,成功率98.1%。局部发生轻微血肿3例,术后8例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搏动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4.6%。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操作安全可行,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舒适、不影响治疗计划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肺气肿的CT肺功能成像:CT技术与肺功能检查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比较高分辨CT(HRCT)、CT肺功能成像及肺功能检查 (PFT)对肺气肿及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诊断效用。方法 阻塞性通气障碍组 37例 ,正常对照组 2 0名。所有入选者均在 1周内完成CT检查和PFT。比较HRCT视觉评分、CT肺功能成像参数与PFT结果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  (1)CT检查发现 ,阻塞性通气障碍组 37例中有 2 3例有肺气肿征象归属肺气肿亚组。 (2 )HRCT视觉评估仅与PFT参数中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存在相关性 (r =- 0 731,P <0 0 0 1)。 (3)肺气肿亚组的视觉分数与最大吸气末、呼气末各像素指数 (PI)存在相关性 ,其中分别与PI 950in、PI 950ex相关性最好 (r分别 =0 5 0 6、0 6 10 ,P均 <0 0 0 1)。 (4)利用PI 910in、PI 910ex分别对两组的肺功能进行分级 ,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FEV1/FVC)比值的分级结果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χ2 分别 =0 5 2 7、3 6 4 5 ,P分别 =0 913、0 30 2 ) ,采用PI 910in对肺气肿亚组分级与FEV1/FVC的分级结果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χ2 =2 5 9,P =0 4 5 9)。结论 HRCT诊断肺气肿较普通CT敏感 ,但受层厚和照射剂量的限制 ,不能用于对全肺的评估。CT肺功能成像结果客观 ,操作简单 ,与HRCT视觉评分及PFT结果相关性好 ,对早期肺气肿的诊  相似文献   
3.
CT肺功能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可行性,着重研究CT肺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al test, PF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共69例,包括PFT正常者21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37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9例,混合性功能障碍者2例,均在1周内完成PFT和胸部CT检查.采用最大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175 mA,每层螺旋扫描时间1 s,床速20 mm/s,螺距2∶1.将CT图像经医学数字影像与通讯(DICOM)协议接口接到计算机上.利用自行研制的CT肺功能定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吸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Vin)与PFT的最大肺总量(TLC)存在明显相关性(r=0.866,P<0.001),呼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Vex)与残气量(RV)有相关性 (r=0.833,P<0.001),呼吸比(Vex/Vin)与RV/TLC有相关性(r=0.590,P<0.001).吸气像平均CT值与第1秒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存在相关性(r=0.382, P<0.05 ; r=0.682, P<0.01).像素指数(PI)=-910~-950 HU与FEV1、FEV1%、 FVC%、FEV1/FVC均存在相关性,其中与FEV1/FVC的相关性最好(r=0.747~0.772,P<0.01).呼气像平均CT值与FEV1、FEV1%、FVC%、FEV1/FVC存在相关性(r=0.624, P<0.01; r=0.654, P<0.01; r=0.452, P<0.01 ; r=0.758, P<0.01).呼气像CT各阈值与PFT参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最大吸气末和最大呼气末行螺旋CT扫描,可获得肺部解剖和肺功能情况的参数,与PFT结果相关性好,因此本法是行之有效的CT肺功能定量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改良法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化疗泵的操作技术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优点。方法 对6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法经皮经股动脉置入化疗泵。结果 手术成功率和导管到位率均为100%,操作均在30rain内完成,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延迟愈合1例、导管阻塞3例、移位2例、导管感染1例。结论 改良法经股动脉穿刺置人化疗泵操作简便安全、技术上易于掌握,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下腔静脉阻塞类型和病程对PTA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腔静脉阻塞类型和病程对PTA 治疗的影响目的 评价单纯PTA 对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长期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3~1997 年间,16 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实施下腔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常规临床体验,超声及下腔静脉造影,造影结果按Sugiura 法分类。术后随访分为A 组( 症状复发组) 和B组(症状未复发组) 。结果 16 例患者中,A 组7 例,B 组9 例,术前平均病程分别为(7 .71 ±3.04) 年(4 ~12 年) 和(2.33 ±1 .5) 年(1 ~5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脾大,双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腔静脉造影Surgiura 分类:A组:Ⅰa、Ⅰb 、Ⅲ型各1 例,Ⅱ型4 例( 肝静脉开放2 例,闭塞5 例)。B组:Ⅰa、Ⅲ型各3 例,Ⅰb 型2 例,未能归类1 例(肝静脉开放6 例,闭塞3 例) 。16 例PTA 均获成功,除1 例术后发生右髂股静脉血形成并发轻度的肺栓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A 组症状复发平均时间(22 .57 ±12 .85)个月。B组无症状复发平均时间(41.55 ±6.2)1 个月。结论:PTA 对病程短,至少有1支肝静脉开放的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有较好的长期  相似文献   
6.
Addison病的CT诊断和分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对各型Addison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检查对34例,Addison病进行了分类,其中结核性24例,自身免疫性10例,对肾上腺区域进行非增强薄层CT扫描,结果:结核性Addison病中,63%有肾上腺钙化(其中病程长2年者为100%,病程短于2年者为36%)79%肾上腺增大(其中病理长于2年者为50%,病程短于2年者为100%),自身免疫性Addi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是经导管治疗多种子宫良恶性疾患的前提,熟练掌握该技术已成为介入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1~4].既往多采用眼镜蛇导管成袢后进行插管,由于髂内动脉分支多、子宫动脉开口变异较大、导管方向和袢的长度不易控制,因此对初学者而言有一定难度.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一种专为子宫动脉插管设计的罗伯特导管(Roberts uterine catheter, RUC,美国COOK公司生产),感到操作简便、插管迅速准确,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性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途径行下肢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下肢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技术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主要优点。资料与方法 对90例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穿刺插管行下肢动脉造影,统计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90例患者,87例经桡动脉行下肢动脉造影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6、7%,余3例改行经肱动脉途径。局部发生轻微血肿2例,术后8例(9、2%)桡动脉搏动微弱,无搏动消失及手部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下肢动脉造影安全可行,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舒适、不影响治疗计划等优点,应作为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造影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转移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转移性病变的局部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3例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转移癌患者进行CT引导下RFA治疗,包括肝脏转移8例、腹膜后转移1例、盆腔转移3例、颈根部淋巴结转移合并盆腔转移1例.结果 经RFA治疗,完全缓解2例(2/13,15.38%);部分缓解7例(7/13,53.85%);病情平稳2例(2/13,15.38%);疾病进展2例(2/13,15.38%).肿瘤缓解率67.23%(9/13).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发热1例,恶心、呕吐1例,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腰大肌穿刺路径血肿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RFA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转移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胰腺假性囊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 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 ,对 2 9例 [男 2 1例 ,女 8例 ;年龄 2 2~ 71岁 ,平均 (48.2± 1 3 .6)岁 ]各种原因引起的假性胰腺囊肿患者进行了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外引流术。通过CT扫描确定假性胰腺囊肿的位置、穿刺途径、角度及深度后 ,进行穿刺、置管外引流 ,并对引流后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 9例穿刺 30次 ,穿刺成功率 1 0 0 % ,穿刺入路包括腹前壁 1 7例 (1 8次 ) ,侧壁 8例 ,背部 4例。共放置引流管 30根。 2 8例得到随访 ,失随访 1例 ,随访期 1~ 2 0个月 [平均 (8.0 7± 4 .0 4 )个月 ]。其中 1 9例囊肿消失后拔管 ,拔管后随访期 4~ 1 4个月 ,平均 (8.2 9± 4 .0 3)个月 ,除 2例复发后再穿刺 ,有 1 7例未复发。 5例外引流后 1~ 4个月转行手术治疗 ,4例仍在随访中 ,治疗有效率 65 .52 % (1 9/2 9)。结论 CT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外引流术手术损伤小 ,安全有效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