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125 Ⅰ放射性粒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7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27例、B组(125 Ⅰ粒子)39例及C组(PTCD 125 Ⅰ粒子)12例,通过观察术前术后总胆红素的改变、肿瘤大小的变化及患者的生存率,分析125 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胆管癌的疗效.结果 术后半个月,A,B,C 3组总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81.5%(22/27),66.7%(26/39),83.3%(10/12),A,B两组及B,C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3组(CR PR)分别为29.6%(8/27),74.4%(29/39),75.0%(9/12),A,B两组及A,C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B组为89.7%,82.1%,C组为91.7%,83.3%,明显高于A组的59.3%,33.3%(P<0.05).结论 对肝门部胆管癌,125 Ⅰ放射性粒子有治疗作用,PTCD术为姑息性治疗,125 Ⅰ放射性粒子联合PTCD术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牛脾为材料提取活性RNA。方法利用苯酚法提取 ,以紫外扫描、凝胶电泳及HPLC对所得制品进行鉴定及含量测定。结果提取产率为 0 .15 % ,制品RNA含量约为 2 2 %。结论确定了利用牛脾进行工业化生产活性RNA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微球栓塞支气管动脉并灌注化疗对比全身化学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65例(灌注化疗栓塞组),应用微导管经支气管动脉行超选择灌注化疗栓塞,2月后复查,个别病例必要时多次灌注栓塞治疗;同时选取我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7例(化学药物治疗组),化学药物治疗4~6个周期,与灌注化疗栓塞组一样2月后复查。结果栓塞组ORR 78.5%(51/65),化学药物治疗组ORR 58.3%(33/57);栓塞组患者1年生存率69.2%(45/65);化学药物治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45.6%(26/57),两组ORR、1年生存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III、IV级),呕吐(III、IV)等,化疗栓塞组发生率23.1%(15/65),化学药物治疗组发生率35.1%(20/65)。结论对于难以耐受全身化学药物治疗或不愿行化学药物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副作用小,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高位胆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对高位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高位胆管癌随机分成三组,A组27例(PTCD)、B组39例(^125I粒子)及C组12例(PTCD+^125I粒子),通过观察术前术后总胆红素的改变、肿瘤大小的变化及患者的生存率,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胆管癌的疗效。结果术后半月A,B,C三组总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81.5%(22/27),66.7%(26/39),83.3%(10/12),A,B两组及B,C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三组(CR+PR)分别为29.6%(8/27),74.4%(29/39),75.0%(9/12),A,B两组及A,C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B组为89.7%,82.1%,C组为91.7%,83.3%,明显高于A组的59.3%,33.3%(P〈0.05)。结论对高位胆管癌,125I放射性粒子有治疗作用,PTCD术为姑息性治疗,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PTCD术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机撤机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掌握撤机指征,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撤机。结果:本组撤机过程2~5d,成功撤机45例,1例胸外伤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心衰死亡。结论:选择恰当的撤机时机与撤机方式并做好撤机后气道护理,可有效预防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是成功撤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3例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病例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术前术后总胆红素、肝功能、肿瘤大小、临床症状及生存率的变化来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1,3,6个月复查,患者总胆红素、肝功能及肿瘤大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对中晚期期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兔移植性肝癌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MVD和VEGF的相关性及其与影像和临床病理的关系,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兔VX2肝移植瘤血管生成及其疗效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 将36只荷瘤兔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6只、粒子组30只.分别于接种后1周、2周、1月、2月、3月取材.测量肿瘤体积并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VEGF、CD3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肿瘤体积较前增大,粒子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两组间相互比较粒子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 粒子组VEGF、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植入粒子不同时期VEGF、MVD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以明显降低肿瘤VEGF、MVD的表达,可以有效地破坏植入粒子边缘肿瘤组织的微血管,有效地抑制血管形成并减少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灭活植入粒子边缘肿瘤组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