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 病例1:患者,女,42岁,药流后39天,阴道不规则流血月余.平素月经规则,量中,色暗红,无痛经,末次月经为2010年2月1日左右,色量同前.患者停经月余,出现乳房胀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尿妊娠试验阳性,无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行超声检查示宫内早孕可能,于3月13-16日在当地医院行药物流产,病历记载排出典型绒毛,后出现不规则流血,量少,色暗红,不伴血块及肉样组织排出,淋漓不净至今,无其他不适.4月12日于外院就诊,超声提示宫底部混合性包块,收住我院.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 ,2 4岁。初孕 35周并头面部多发包块 2个月就诊。患者自述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乏力、行走困难 ,发现头面部多发包块并逐渐增大 ,因担心孕期用药影响胎儿发育 ,故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近 2天感头昏眼花 ,测Bp170 /110mmHg ,门诊以“妊高症”收入院。查体 :头面部见多个大小不等包块 ,质硬固定 ,直径 10~ 30mm ,压痛不明显。入院后因包块继续增大且合并“妊高症” ,故即行剖宫产术 ,产后自觉症状较前有所减轻。CT检查 :见颅面骨、胸廓及骨盆构成骨、股骨及胫腓骨广泛骨质破坏 ,呈膨胀样、穿凿样、虫蚀样改变 ,以颅骨…  相似文献   
3.
向志雄  梁华波  陈明  李旭峰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51-1151
病例资料患者,女,27岁,因胸痛、发热1天就诊。查体:体温38.0℃,体力状况评分1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巩膜无黄染,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无杂音,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67岁。鼻塞、流脓涕4个月。体检:左侧鼻腔外壁向内侧隆起,抵及鼻中隔,质软,鼻腔见脓性分泌物,面部触及左上颌窦前壁隆起,压痛(+),临床疑诊:左上颌窦新生物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T8)是否是依赖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的底物或抑制剂,从而评价T8在临床上和其他药物(P-糖蛋白的底物或抑制剂)合用时发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DCK-MDR1细胞模型,测定T8(1μmol/L)的校正外排比(corrected efflux ratio,CER)和以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o123)和紫杉醇为底物时1μmol/L和5μmol/L的T8对P-gp的抑制率。结果:T8的校正外排比为1.07,T8对P-gp的抑制率均接近0。结论:T8不是P-gp的潜在底物和抑制剂,因此T8和P-gp的底物和抑制剂发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上海新亚药业与罗氏制药生产的两种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产品(简称为新亚和罗氏芬)在SD大鼠和食蟹猴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差异。方法:实验动物在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后,采用UPLC-MS/MS测定血浆中头孢曲松浓度,通过Kinetica 5.1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静脉注射后,新亚和罗氏芬在SD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483.4±179.5μg·h/ml、542.4±166.0μg·h/ml、在食蟹猴体内分别为1703.6±564.4μg·h/ml、1811.7±601.7μg·h/ml。肌肉注射后,新亚和罗氏芬在SD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412.6±153.4μg·h/ml、451.7±147.1μg·h/ml、在食蟹猴体内分别为1454.9±592.9μg·h/ml、1367.3±772.0μg·h/ml。相对于罗氏芬,新亚在SD大鼠体内静脉和肌肉注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9.1±98.6)%、(91.3±55.4)%、在食蟹猴体内分别为(94.0±9.6)%、(106.4±103.0)%。结论:两种制剂在大鼠和食蟹猴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类似,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69岁。因下腹痛伴大小便困难3d入院。无发热及阴道分泌物流出,绝经已30年,既往无腹盆腔手术史。体检:一般情况尚可.下腹部可扪及如孕4个月大小之包块.质中等硬度,不活动,指诊宫颈萎缩,于宫触及不清。临床拟诊:①卵巢肿瘤;②子宫肌瘤;③腹腔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IPL)与原发性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4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肿瘤病例,其中IPL 21例,HCC 3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多期扫描对19例IPL患者诊断正确,检出率为90.48%(19/21);对32例HCC患者诊断正确,检出率为96.97%(32/33).CT平扫对IPL检出率为90.48%(19/21),对HCC检出率为87.88% (2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P=0.87).CT多期增强扫描对HCC的总检出率(96.97%)高于对IPL的总检出率(90.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31).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IPL与HCC病灶的血供特征,对明确两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男,43岁,因双肺多发占位性病变并间断咳嗽、咳痰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在外院行 CT 及 PET-CT 检查提示双肺感染性病变(考虑结核可能),给予抗炎、对症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上述症状再发,予以相同治疗后症状再次缓解,一周前来我院复查 CT,考虑双肺转移性病变而收入院。既往体健,无手术史。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结核抗体阴性,血沉正常,痰结核杆菌涂片阴性,呼吸道肿瘤标志物 NSE 为20.24 ng/m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正常范围。CT 检查:双肺内多发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团块及结节影,部分边界较清,欠规则,病灶内有不同程度钙化灶,较大病灶约4.3 cm×3.6 cm (图1~4);与外院片对比,各病灶大小基本相同,纵隔内的淋巴结稍增大,双侧胸腔无积液。CT 诊断:双肺多发占位,考虑转移性病变可能。行部分病灶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镜下示肿瘤为软骨分化,部分区域细胞分化较好,部分区域细胞密集,细胞有异形性。病理诊断:(间叶源性)软骨肉瘤并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临床特点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两个主要环节,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和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即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糖尿病的人群发病率为1%~5%,它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起被视为世界三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故目前仍缺乏根治性的药物。近十多年来,研究者们试图从各种途径寻找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尤其注重对天然药物的开发,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应用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1天然药物的降血糖作用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数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