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失调、机体代谢、体内微量元素的增减及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故治疗方法繁多.目前其新的治疗药物的前景应是临床效果最好而副作用最小.现将近年来治疗本病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在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小型巴马猪为实验对象,体质量(46.0±5.2)kg,共12只,雄性,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肝素化后转流,应用低温脏器保护液逐步降温至15℃并停止循环。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A组停循环时间为90 min;B组停循环时间为120 min,每组各6只。分别记录操作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体温、末梢氧饱和度及神经系统评分等。结果 A组死亡0只,存活6只(100%);B组死亡3只,存活3只(50%);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神经系统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救治中,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可诱导深低温(15℃)水平停循环90 min,保证实验动物存活及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外用面部更易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毛囊炎等。为了探索对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我科于2005年8月~2006年8月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50例,取得  相似文献   
5.
寻常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皮肤病,其治疗方法较多。笔者于2002年4~10月应用口服罗红霉素和雷尼替丁治疗中度寻常痤疮,并与口服四环素和雷尼替丁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和比较纳布啡和舒芬太尼在后腹膜镜下肾囊肿去顶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后腹膜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5~78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PCIA,其中,纳布啡组镇痛药配方为纳布啡100 mg+托烷司琼10 mg;舒芬太尼组为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10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度2 ml/h,单次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给药后2、4、8、16、32 h和48 h的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舒芬太尼组比较,给药后8~48 h纳布啡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镇痛效果满意率明显提高(P0.05)。纳布啡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P0.01)。两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布啡用于后腹膜镜术后静脉镇痛效果与舒芬太尼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总结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 ) 2例的初步体会。方法 在临时起搏保驾下 ,用OTW球囊导管封闭靶血管近端后 ,经导管中心腔注入无水酒精消蚀肥厚空间隔 ,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确认无冠心病 ,选择明显粗大的第二间隔支为消蚀靶血管 ,测定跨左室流出道 (LVOT)压阶差变化。结果 PTSMA即刻均胸痛剧烈 ;1例出现前间壁、下壁急性心肌梗塞 (AMI) ;均出现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室性心动过速 (VT)。术后均心功能改善。结论 PTSMA治疗HOCM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学前儿童皮肤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取皮损处鳞屑、毛发或分泌物直接镜检并同时接种于含0.125%氯霉素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置于25-28℃恒温箱内培养一周后观察结果。结果:116例共培养出9种致病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为最多,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含珠菌。结论:本地区学龄前儿童皮肤真菌病以体癣为最多见。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则以红色毛癣菌为多,其次为须癣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