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扫描层厚、翻转角对VIBE-Dixon序列测量腰椎骨髓脂肪分数的影响,探讨脂肪分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相关性,确定其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绝经、运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116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行腰椎MRI VIBE-Dixon扫描和DXA扫描。测量L1~4椎体骨髓的脂肪分数和骨密度。用组内相关性评估测量可重复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2 mm与4 mm层厚的测量结果。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5°、10°、15°翻转角得到的腰椎脂肪分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对年龄分组、BMI分组、运动情况分组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绝经组与非绝经组采用t检验。结果 经两名技术专家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983。不同层厚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981 (5°),0.969 (10°),0.972 (15°);P均﹤0.05]。不同翻转角、不同层厚结果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702 (2 mm-5°),0.732 (2 mm-10°),0.703(2 mm-15°),0.697(4 mm-5°),0.700(4 mm-10°), 0.714(4 mm-15°); P均﹤0.05]。腰椎椎体脂肪分数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31.87(2 mm-5°), 28.41(2 mm-10°), 28.69 (2 mm-15°), 34.11(4 mm-5°), 34.05(4 mm-10°), 32.82(4 mm-15°); P﹤0.05]。腰椎椎体脂肪分数随BMI增加呈上升趋势;绝经女性FF值明显高于非绝经女性;运动强度对FF值没有影响。结论 VIBE-Dixon测量腰椎椎体脂肪分数具有可重复性;层厚和翻转角对评估影响较小;腰椎椎体脂肪分数能较好反映骨质量,并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反映了细胞微结构的改变,因而其定量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断层骨显像辅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30例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足部断层骨显像发现足部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83(65.9±9.8)岁。采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15例,使用足部固定装置;对照组15例,不使用足部固定装置,采用常规体位摆放肢体。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侧别等基线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足部扫描长度、扫描时间、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融合时X、Y、Z轴三个方向的偏差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95.6°±4.1°)小于对照组(1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7,P<0.001);观察组足部扫描长度较对照组减少27.6%、扫描时间缩短27.8%、CT辐射剂量减少24.1%,分别为(15.2±1.4)和(21.0±1.8)cm、(6.89±0.63)和(9.54±0.79)s、(28.6±2.0)和(37.7±2.9)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0.08、-10.16,P值均<0.001);两组间图像融合的偏差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3、-0.57、-0.13,P值均>0.05)。结论 该足部简易固定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图像融合质量的情况下得到足的标准解剖位图像,并能降低患者所受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晴(technetium-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99mTc-MIBI)脑显像预测高分级脑胶质瘤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可能性。方法用SPECT/CT对67例高分级脑胶质瘤进行脑显像,于放化疗前肘静脉注射^99mTc-MIBI30mCi,注射后30分钟和120分钟分别行早期相和延期相显像,计算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与对侧正常相应部位早期摄取比值(T/Ne)、延期摄取比值(T/Nd)和滞留率(RI%)。所有患者给予术后病灶三维适形放疗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同步化疗,随后给予6个周期的TMZ辅助化疗。结果放化疗有效组49例(71.1%),中位生存期(MST)19月;无效组18例(28.9%),MST11月,两者M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T/Ne、T/Nd和RI%值为4.65±2.17、6.67±3.32及(16.11±2.35)%;后者为6.14±2.06、4.47±2.57及(5.40±2.61)%,T/Ne和T/N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MIBI脑显像中RI%对高分级脑胶质瘤同步放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FLAIR-DWI序列上ROI对脑组织ADC值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预脉冲弥散加权成像(FLAIR-DWI)上感兴趣区(ROI)对脑组织ADC值测量的影响及ROI法不同操作者间对脑组织ADC值测量的一致性.材料和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在3.0T MR上行颅脑轴位FLAIR-DWI(b=0、1000s/mm2,TI=2250ms),先由一名操作者在ADC图上用3个大小分别为1mm2、30±3mm2和60±3mm2的ROI测量半卵圆区、扣带回、丘脑、胼胝体、脑桥及小脑半球的ADC值;另一名操作者以30±3mm2大小的ROI再次测量半卵圆区、扣带回、丘脑、胼胝体、脑桥及小脑半球的ADC值.结果:在FLAIR-DWI不同部位脑组织的ADC平均值为(6.242~7.807)×10-4mm2/s.改变ROI大小后脑组织内不同部位所测量得到的ADC值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两名操作者以30±3mm2大小的ROI进行ADC测量的结果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测量结果一致性很高.结论:FLAIR-DWI上一定范围内改变ROI大小对ADC值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且不同操作者对ADC值的测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报道了一例纵隔血管脂肪瘤患者的99Tcm-MIBI SPECT/CT显像情况,分别从临床症状、CT及99Tcm-MIBI SPECT/CT亲肿瘤阳性显像、病理诊断等方面介绍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纵隔血管脂肪瘤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纵隔血管脂肪瘤99Tcm-MIBI SPECT/CT亲肿瘤阳性显像未见明显摄取,提示术前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观察纵隔血管脂肪瘤的生长方式、内部成份等,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采用纤维束成像研究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探讨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19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白质区域而无皮质灰质受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3.0T MR仪上进行了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DTI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三个感兴趣区(ROI)并利用线性扩展法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通过比较梗死病灶和CST的空间关系,判断卒中后CST受损的类型及其损伤程度,对卒中后预后的评价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CST受损的程度和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病灶大小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和皮质脊髓束(CST)的关系有3种:CST完整、CST部分受侵和CST完全受侵。CST完整的患者恢复最好,CST完全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CST部分受侵的患者预后介于两者之间,三者的预后差异显著(F=15.14,P<0.001)。卒中后患者的预后与CST受侵犯的程度密切相关(r= 0.81,P<0.01),而和病灶的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383,P=0.105)。结论:利用纤维束成像能够显示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与脑梗死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脑显像技术探讨无脑部疾患的体部恶性肿瘤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是否与肿瘤部位有关。资料与方法 20例原发性肝癌和18例胰腺癌患者进行了全身18F-FDG PET检查,采用统计参数地形图软件(SPM)回顾性分析脑部静息葡萄糖代谢资料,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了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和胰腺癌患者均存在两侧额叶和颞叶区代谢减低,只是后者所涉及的范围和体素较前者更加广泛,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胰腺癌代谢升高的区域也明显较肝癌广泛,前者主要位于两侧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小脑亦有广泛的葡萄糖代谢升高,而后者主要集中在扣带后回皮层区域。结论无脑部转移的体部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广泛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区,这些葡萄糖代息异常区的分布与肿瘤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各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急性脑缺血扩散张量成像DCav、Iso image、FA、RA值的动态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分成四组:A组MCAO脑缺血1h(3只),B组脑缺血1.5h(3只),C组脑缺血3h(3只),D组脑缺血6h(3只)。按照时间点行脑MR检查,测量病变和对侧相应区域Isoimage信号、DCav、FA、RA值。结果脑缺血各观察时间点MRI显示患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DCav值降低至对侧的51%~67%,各向同性图像Iso显示明确的病侧异常高信号。在MCAO1h和1.5h虽然患侧FA、RA测量值偏高,但与对侧不具备统计学差异。脑缺血3h时患侧FA、RA值降低,与对侧差别有显著意义,此种现象持续至6h。结论急性脑缺血不同MRDTI参数随时间变化各异,联合应用能全面反映缺血组织病理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