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1.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十多年来开展的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优点[1-3].  相似文献   
2.
脊柱病变CT定位穿刺活检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脊柱病变CT定位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被影像学检查为脊柱病变者采用自制CT定位器,在CT引导下行骨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用包括手术标本病理学诊断及临床随访结果的最后临床诊断证实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正确性。结果脊柱病变CT定位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为85%,无并发症,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取材不当。结论理想的骨穿刺活检针是成功进行脊柱病变穿刺活检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影像学诊断与穿刺活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自制股骨头骨髓置管器的构造及评价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自制股骨头骨髓置管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8例和Legg-Perthes病3例。按Ficat分期,Ⅰ期4例,Ⅱ期26例,Ⅲ期7例,IV期1例;Legg-Perthes病3例,按Herring标准分型均为C型。临床诊断根据症状、体征、X线片及CT或MRI,最后由病理检查确诊。治疗1周,以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骨髓对比、骨髓压力的变化及X线随访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评价其疗效。结果:33例(Ⅰ-Ⅱ期及3例Legg-Perthes病)疼痛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8例缓解;治疗前的骨髓压都大于50 cm H2O,经治疗后骨髓压都降到10 cm H2O以下;股骨头骨髓对比显示33例(Ⅰ-Ⅱ期及3例Legg-Perthes病)股骨头病灶区域对比剂弥散良好,8例弥散稍好,所有患者静脉回流都有改善;31例治疗后随访3年,其中23例(20例为Ⅰ-Ⅱ期和3例为Legg-Perthes病)X线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Ⅲ-Ⅳ期的8例未见明显修复征象,与术前比较情况相仿。结论:自制股骨头骨髓置管器是治疗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Legg-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对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缓解症状及延缓病程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输卵管梗阻是不孕症常见病因,约占女性不孕原因的1/3,以往诊断及治疗成功率不高,1988年澳大利亚皇家妇女医院Rosch和Thurmono医师首先采用介入放射学的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electiveSalpingography,SSG)和再通术(FallopianTubeRecanalization,FTR),提高了诊断和再通成功率,我院自1997年5月以来用Cook公司生产的真空同轴导管子宫输卵管造影装置对62例病人进行了介入诊断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997年5月…  相似文献   
5.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的配对检查。结果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40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两种治疗方法显示俯卧过屈位CT对揭示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突出后缘的粘连程度及角度,黄韧带肥厚等均优于常规仰卧位CT。结论 俯卧过屈位CT能更多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病理变化,对常规仰卧具有纠正和补充作用,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自制定位器CT引导穿刺活检术和介入治疗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和介入治疗术因具有病灶定位正确 ,病人痛苦少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 1995年以来 ,利用自制定位器 ,开展了这一项工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活检术 肺部 10 8例 ;骨骼 13例 ;后腹膜肿块 9例 ;肝脏 4例 ;肾脏 5例 ,合计 13 9例。男 90例 ,  相似文献   
7.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方法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5 ̄50岁。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髓核游离征:即髓核游离入椎管内;(2)重度突出症:一缘超过椎管前后径的1/2,不整齐,与硬膜囊分界不清;(3)后缘锐角下:即突出后缘超过这前后经的1/2,边缘清能分辩硬膜囊,但突出后缘成锐角;(4)后缘上、下有动征:即非椎间盘平面显示突出椎间盘影。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