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3组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Ⅱ、Ⅲ期乳腺癌68例随机分为3组,A组(FEC)24例、B组(ET)24例、C组(NE)20例,3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分别用FEC、ET或NE化疗方案治疗,3~4周为一个周期.所有患者完成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乳腺癌原发肿瘤的总有效率(RR)A组为50%(12/24),B组RR为79.2%(19/24,与A组比较P<0.05),C组RR为75.0%(15/20,与A组比较P<0.05).C组2例(10.0%)病理完全缓解(pCR),3组无进展病例,Ⅱ期疗效高于Ⅲ期.新辅助化疗前68例患侧腋窝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化疗2周期后A组、B组、C组分别有50.0%(12/24)、66.7%(16/24,与A组比较P<0.05)、60.0%(12/20,与A组比较P<0.05)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3组相似,ET组脱发程度严重,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NE组不良反应以神经毒性和血管静脉炎较突出.结论:3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均有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B组及C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高于A组.  相似文献   
2.
表柔比星加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表柔比星加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用TE方案(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对Ⅱ、Ⅲ期的20例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3-4周为1个周期,患者完成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VE方案(长春瑞滨加表柔比星)作对照组进行比较,TE方案: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紫杉醇(TAX)150mg/m2,第2天,静脉点滴;3周为1个周期。VE方案:EPI 60mg/m2,第1天,静脉注射;长春瑞滨(VNR)30mg/m2,第1、8天,静脉注射;4周为1个周期。结果:TE组有效率为80%,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CR)3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4例,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VE组有效率为80%,其中cCR 3例,PR 13例,NC 4例,pCR2例。两组均无进展(PD)者。进行4周期新辅助化疗患者有效率高于2周期患者。两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面色潮红和静脉炎等毒副反应相似,VE组乏力、脱发、神经毒性程度比TE组显著(P<0.05),而在关节头痛方面TE组显著(P<0.05)。结论: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有效率较高,疗效相当;VE组毒副反应较TE组高,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组织细胞ER与PR阳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乳腺癌术后的内分泌治疗效果.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乳腺癌的预后因子.我科对1993年10月~1995年11月间手术切除的315例乳腺癌组织,使用葡聚糖活性炭饱和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法,进行了ER与PR的测定.并对其阳性率与各种乳腺癌病理分类,年龄、病期等多种预后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与98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的ER,PR的阳性率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佟富中 《健康世界》2014,(10):44-45
早期正确地诊断乳腺疾病是及时治疗的基础,而准确的诊断则主要取决于正确的检查方法。乳腺癌若能在早期被诊断,其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在乳腺癌多种筛查的方法中,自我检查的方法也很重要。规律性的自我检查可以有助于发现早期的乳腺癌,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在乳腺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外科手术起着先导和基础性作用,是良性疾病和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技术进步,以真空辅助旋切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和整形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使我们面临着一些新的外科操作的相关并发症.乳腺良性肿物的切除手术创伤小,个别可出现伤口血肿、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较少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本文主要对乳腺癌相关的外科诊疗操作的并发症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对44例乳腺黏液癌的超声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型:本组28例,超声呈低或等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均质,后方回声增强.病理黏液量多,部分边缘呈膨胀性生长.本组误诊率64%(18/28).混合型:本组16例,超声呈低或等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质,后方回声不增强.病理黏液量少,边缘均呈浸润表现.误诊率19%(3/16).结论单纯型黏液癌类似良性疾病,了解其声像图特点对提高诊断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的表现。结果 :3 8例中 ,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丛样微小钙化点 16例( 4 2 .1% ) ,边界不规则高密度影 13例 ( 3 4.2 %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充盈缺损或中断 6例 ( 15 .8% )。超声显示为界限不清和形态不规则实性肿块 11例 ( 2 8.9% ) ,界限清楚和形态规则实性肿块 6例 ( 15 .8% ) ,囊实性肿块 3例 ( 7.9%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准确诊断率分别为 78.9%和 5 2 .6%。结论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有诊断价值 ,但前者优于后者 ,二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对25例恶性肿瘤患者单独或配合化疗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IL-2)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25例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3.1岁。肺癌7例,乳腺癌5例,结肠癌4例,直肠癌3例,肝癌、胃癌各2例,肾癌、神经纤维肉瘤各1例,分别采用全身静脉、瘤内注射、体腔内注射、介入动脉灌注等途径给药。观察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20例,总有效率为28.6%。表明rIL-2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与化疗配合能提高疗效,且毒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侵犯乳头的概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3 月行乳腺癌标准乳房切除术病例1 190 例,比较临床乳头异常组(54例)与无明显异常组(1 136 例)乳头浸润率差异,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隐匿性乳头浸润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所有标本乳头浸润率为6.0%(71/ 1 190),其中临床乳头异常组为40.7%(22/ 54)显著高于无明显异常组的4.3%(49/ 1 136)(χ2= 121.9,P < 0.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位置(中央象限、外周象限)、肿瘤至乳头距离(≤ 2 cm、> 2 cm)、脉管癌栓、肿瘤(包括原位癌)长径(≤ 3.5 cm、> 3.5 cm)、T 分期、N 分期和TNM 分期与隐匿性乳头浸润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位置、肿瘤至乳头距离、T 分期和 N 分期是乳头浸润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临床乳头无明显异常者乳头浸润概率较低。肿瘤位于外周、至乳头距离> 2 cm、T 1~T 2、N 0~N 1 的病例保留乳头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