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膜瘤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蕾莉  崔世民  刘梅力  刘力  靳松  阎世鑫  戴伟英  高满 《天津医药》2002,30(4):218-219,F002
目的:拓宽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范围,探索颅内脑膜瘤新的影像检查方式。方法:应用改进后CTA检查56例颅内脑膜瘤,将CTA注药方式由原来的单向单流程1次延迟,改为单向双流程2次延迟,然后,应用表面遮蔽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重组(MPR),3种软件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工作站后处理。结果:所有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建显示脑膜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建可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结论: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CTA在肿瘤的定性,定位、大外观血供等方面均能为临床提供有实用价值的诊断依据。并可为神经外科提供全面术前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9岁。主因间断性抽搐5个月,左下肢无力2个月,于2003年2月24日入院治疗。入院后CT检查显示右侧额顶叶占位性病变。临床拟诊为右额顶部脑膜瘤。遂行  相似文献   
3.
颅内肿瘤3 7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蹼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之一,且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较高的致病及致残率,严重损害了患者群的的生活质量,所以探讨颈动脉蹼的病因预防及其后续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颈动脉蹼(carotid web,CW)最早于1965年由Connett等报道,此后的文献资料中对它的称谓众多,如纤维肌性增生、非典型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隔膜以及内膜褶皱等,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医师认为,颈动脉蹼是会造成颅内缺血性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并且会造成频发TIA,造成难治性卒中,由于当前神经科临床及神经影像学对颈动脉蹼的检出及认识不足,经常导致对其漏诊。本综述旨在报道对颈动脉蹼在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部分研究及进展,以期对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科医师可以工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王雪原  杨树源  黄楹  孙梅  卓杰  高满 《天津医药》2011,39(12):1116-111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经额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113例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根据发病后手术时机不同分为超早期组(<6h)31例、早期组(6~24h)42例和延期组(>24~72h)40例。比较3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血肿清除率、脑水肿体积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及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3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残余血肿体积、血肿清除率和初始脑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后7d脑水肿体积超早期组[(6.6±4.8)mL]和早期组([8.2±5.9)mL]明显小于延期组([15.8±15.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后NIHSS改善超早期组[(11.3±6.0)分]和早期组([12.5±6.3)分]明显高于延期组([6.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6个月ADL评分超早期组和早期组优于延期组(均P<0.01),但前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额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血肿,早期手术能够减轻术后灶周水肿的程度并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再出血概率可能更小。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评价和栓塞治疗(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价值,并通过对其血管造影表现的分析,指导栓塞治疗。方法 12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DSA检查,每例患者均行超选择颈内、外动脉造影,同时将本组病例分为4类。结果 12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A型瘘88例;B型瘘11例;C型瘘23例;D型瘘12例。88例直接瘘造影确定瘘口位置,瘘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I段5例;Ⅱ段29例;Ⅲ段11例;Ⅳ段34例;Ⅴ段9例。根据DSA表现,102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栓塞,22例经眼上静脉途径。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功能,为其栓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CCF的治疗中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最理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发生于胼胝体的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发生于胼胝体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分析各种肿瘤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下的表现特点.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一星形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淋巴瘤10例,转移瘤1例,脂肪瘤1例.肿瘤最大直径7 cm,最小0.5 cm.肿瘤实性部分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部分肿瘤伴囊变坏死.脂肪瘤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85 HU.增强扫描星形细胞瘤呈不均匀、环状或蝶翼状强化,恶性淋巴瘤呈明显实性或环状强化,胶质母细胞瘤和淋巴瘤多向脑室或邻近脑质浸润.结论 胼胝体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手术切除肿瘤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维影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3D-CTA,MRA和3D-DSA在动脉瘤致密填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72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0枚.研究并比较CTA,MR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60枚栓塞的动脉瘤中50枚致密填塞,10枚为大于95%填塞,5枚为大于90%填塞.3D-CTA对动脉瘤测量值比2D-DSA大,3D-DSA比2D-DSA大.结论 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结合栓塞治疗30例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6例,基底动脉中段9例,基底动脉起始部5例.结果 30例中,25例致密栓塞,5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0例,随访期3~6个月,无血栓栓塞症状发生.22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末显影,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 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方便、安全,适用于颅内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10.
高满  崔世民 《医学综述》2008,14(9):1321-1323
虽然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很快,但部分颅内动脉瘤仍不能经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愈,而随着目前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出现的新型栓塞材料Onyx使完全栓塞颅内巨大及不规则动脉瘤成为可能。其治愈率提高,并减少了并发症,增加了适应证,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叙述了Onyx栓塞剂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