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148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成年个体骨髓中的前体细胞, 它能迁移至外周血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 具有良好的增生潜能。EPC参与了血管内皮修复、缺血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其数量及功能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也表现出密切关系,在DR治疗方面同样显示出一些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就血管EPC与DR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女,64yr。主因右眼胀痛伴视物模糊0.5a,加重3mo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无好转,经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后到我院就诊,以“右眼绝对期青光眼”收入院。入院后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轴深3CT,周边1/3CT,瞳孔圆,直径8.5m,对光反射消失。虹膜色素花边外翻,表面可见粗大新生血管,晶状体密度稍高,玻璃体混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影响机制。方法:以60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同伴关系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中边缘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同伴关系、拒绝敏感性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3)在控制了年龄后,父母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均可以通过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的并行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眼内炎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外伤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效果 ,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因外伤性眼内炎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 2 1例 ( 2 1眼 ) ,其中硅油填充 18眼 ,C3 F8填充 2眼 ,无填充物 1眼。术前视力光感至 0 1。眼压平均为 7mmHg( 5~ 2 5mmHg) ( 1mmHg =0 13 3kPa)。平均随访 18月 ( 3~ 43月 )。结果 术后视力无光感至 0 8,视力提高 15眼 ( 71 43 % ) ,不变 4眼( 19 95 % ) ,视力下降 2眼 ( 9 42 % )。眼压平均为 18mmHg( 10~ 2 2mmHg) ,显著高于术前眼压 (P <0 0 5 )。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炎性渗出 ( 19眼 ) ,术后短暂高眼压 ( 4眼 ) ,视网膜脱离 ( 3眼 ) ,眼球萎缩 ( 2眼 )。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1 3例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213只眼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3个月时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其中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78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135只眼;硅油填充34只眼,C3F8填充53只眼,无眼内填充物者126只眼。 结果 单纯玻璃体切割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后囊完整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期角膜内皮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无后囊且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组手术后较手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且晶状体后囊不完整者,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01-103)  相似文献   
6.
严重眼球破裂伤无光感眼合并角膜血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严重眼球破裂伤无光感眼合并角膜血染的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 7例患者7只眼因严重眼球破裂伤无光感合并角膜血染接受2期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联合角膜移植手术。2期手术前7只眼均角膜血染,前房及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脉络膜脱离。1期与2期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8d(12~21d)。手术前视力均无光感,眼压平均3 mm Hg(1mm Hg=0.133 kPa)(2~5 mm Hg)。随访平均时间12个月(6~30个月)。 结果 5只眼恢复光感以上视力,矫正视力从光感至0.05。视网膜复位5只眼(5/7)。眼压平均12 mm Hg(5~15 mm Hg),明显高于手术前眼压(P<0.05)。并发症包括一过性高眼压(1 只眼),角膜新生血管(4只眼),角膜排斥反应(4只眼),眼球萎缩(2只眼)。 结论 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联合角膜移植手术是挽球严重眼球破裂伤无光感眼合并角膜血染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12-214)  相似文献   
7.
踝足矫形器矫治脑瘫患儿尖足初步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足矫形器配戴前后的尖足改善情况进行量化评定。方法对2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48足)配戴矫形器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48只尖足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显效25%,好转64.6%,无变化10.4%,与配戴踝足矫形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尖足改善的同时,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结论踝足矫形器在纠正脑瘫患儿尖足、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颜华  张惠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48-150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