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激素干预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CO中毒组(COP组)、CO中毒+地塞米松10 mg/kg组(DSMS-10组)和CO中毒+地塞米松30 mg/kg组(DSMS-30组),每组40只。另设健康对照组(NC组),12只。实验组按150 ml/kg腹腔内注射CO制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动物模型,健康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空气。在中毒后30 min内DSMS-10组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剂量为10 mg/kg/d,共7 d;DSMS-30组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剂量为30 mg/kg/d,共7 d;NC组和COP组则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监测中毒后90 min、7 d、14 d、21 d各组大鼠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含量,并在上述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HE及MBP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智力状态。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COP组中有8只大鼠被判定为迟发性脑病;DSMS-10组中有6只被判定为迟发性脑病;而DSMS-30组和对照组未出现迟发性脑病。COP组大鼠血清中MBP含量增高最显著,DSMS-10组也有增高,DSMS-30组接近正常。差异在中毒后90 min、7 d最明显。病理学检查显示COP组中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大鼠在中毒90 min~21 d后脑海马、皮质下出现神经元损伤、髓鞘碱性蛋白脱失等病理改变,上述病理改变在各实验组中均可观察到,但以COP组大鼠病变程度最重,DSMS-30组最轻。结论10 mg/kg地塞米松可降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30 mg/kg地塞米松则可避免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 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包头市固阳县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为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和实施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2018年和2020年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学生健康体检数据.体检项目包括生长发育、脊柱检查、视力检查、甲状腺检查、心脏检查、口腔检查以及心理健康检查.结果:与2018年相比,2020年固阳县第二中学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腹腔注射法与吸入法建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动物模型的致死率、发病率。 方法将336只180~230 g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注射法组(n=80)、吸入法组(n=240)、空白对照1,2组(每组n=8),腹腔注射法组按150 ml/kg腹腔注射CO制备DEACMP动物模型,吸入法组按CO中毒不同剂量,分为低剂量1 000 ppm组(n=80)(1 ppm=1 mg/L)、中等剂量3 000 ppm组(n=80)和高剂量4 000 ppm组(n=80),空白对照1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空气,空白对照2组放入充满空气的染毒箱内。动态监测尾血碳氧血红蛋白(HbCO)水平,并通过水迷宫检测DEACMP的发病。 结果3 000 ppm组、4 000 ppm组及腹腔注射组造模死亡率分别为37.5%(30/80)、61.3%(49/80)、40.0%(32/80)。3 000 ppm组死亡率低于4 000 pp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03);而与腹腔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746)。3 000 ppm组、4 000 ppm组及腹腔注射组DEACMP的发病率分别为40.0%(20/50)、41.9%(13/31)、14.6%(7/48)。3 000 ppm组DEACMP发病率高于腹腔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P=0.005);而与4 000 pp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0)。 结论3 000 ppm吸入中毒法为最佳DEACMP造模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频(10 Hz)、低频(1 Hz)以及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低频(18例)、高频(18例)、TBS(18例)rTMS或假刺激(对照组,18例),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入组患者在rTMS治疗前(第1 次治疗之前当天)和治疗后(最后1次治疗之后当天)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FMA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改善(P均<0.05).高频组、低频组以及TBS组rTMS治疗后FMA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出现显著改善(P均<0.05),各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频、低频和TBS rTMS均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各治疗模式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矫正骶髂关节半脱位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1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对确定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13例患者进行手法矫正治疗。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估、“起立-行走”计时测试、10米步行计时测试、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以及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共11例纳入研究。按冈斯德分析系统进行骨盆正位X线片画线测量,其中髂骨ASIn7例,髂骨ASEx2例,髂骨PIIn1例,髂骨In1例。手法矫正治疗3周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47.00±9.22)分vs.(37.45±11.04)分,P<0.001];“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短于治疗前[(18.51±5.29)s vs.(24.94±9.50)s,P=0.003];10米步行计时测试:步行速度较治疗前变快[(53.72±25.71)cm/s vs.(43.49±24.24)cm/s,P<0.001],步长较治疗前增加[(38.37±...  相似文献   
7.
8.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d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经治疗神志清醒后,经2~60 d假愈期后,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临床表现多样的综合征,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10 %~30 %,国外为13 %~50 %[1].临床对急性CO中毒较为重视,但对DEACMP往往易被忽视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基础和临床各个领域都对其开展了大量研究,旨在弄清DEACMP的发病机制,并提出多种理论,但仍无定论,临床更难早期诊断本病的发生,从而给有效防治带来极大困难,是目前临床领域急需攻克的重大难题.因此,本文就DEACM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因素分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髓鞘碱性蛋白(MBP)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最终结局的预测价值,并探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急性CO中毒大鼠最终结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30只体质量180280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每组n=40)和健康对照组(n=10),即CO中毒组(CO中毒组);CO中毒+10mg·Kg-1·d-1地塞米松组(DXM-10组);CO中毒+30mg·Kg-1·d-1地塞米松组(DXM-30组)和健康对照组(NC组)。观察各组大鼠在染毒后21d内的死亡例数,并在染毒后60min断尾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MBP值。结果中毒后所有大鼠呈现典型急性CO中毒表现。在观察的21d内,CO中毒组中共有15只大鼠死亡,DXM-10组11只,而DXM-30组4只,死亡率分别为37.50%、27.50%和10.00%。而NC组中无大鼠死亡。实验组中所有死亡大鼠与存活大鼠其平均MBP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中毒后60min腹腔内注射10mg·Kg-1·d-1地塞米松可降低急性CO中毒大鼠的死亡率,30mg·Kg-1·d-1地塞米松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MBP对急性CO中毒大鼠的最终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病因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分为单发梗死组130例和多发梗死组76例。行头颅DWI检查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行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分型存在相关性(P=0.000),其中皮质-皮质下梗死(60.9%)、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54.3%)和后循环多发梗死(75.0%)主要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21,P=0.034,P=0.011);小的穿通支梗死(94.0%)主要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0)。此外,还有部分皮质-皮质下梗死(26.1%)、前循环双侧多发梗死(26.7%)和前后循环多发梗死(28.6%)与心源性栓塞型有关(P=0.008,P=0.030,P=0.024),部分小的穿通支梗死(6.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00),部分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17.1%)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7)。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行DWI检查可以预测病因,为制订相关的诊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