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评估绝经后女性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6例绝经后女性患者的腰椎1~4椎体(共计224个椎体),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和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得出每个椎体信号下降指数和骨密度值,按照骨密度T分数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分析三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差异,探讨不同骨密度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56例患者224个椎体按照T分数进行分组,骨量正常组68个,骨量减少组72个,骨质疏松组84个,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中位数分别是60.57%(67.86%~45.34%),58.22%(69.29%~49.49%),56.80%(67.52%~36.00%),骨质疏松组同正常组、骨量减少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骨量减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定椎体下降指数可以反映椎体脂肪含量的变化,对骨质疏松做出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和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在腹部含脂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41个腹部含脂病变分别行化学位移成像和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分析病变在各个序列中的信号变化.结果 腺瘤及肝癌脂肪变性中16个病灶(80%)在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出现信号明显降低,1个病灶信号未见变化;畸胎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20个病灶(95.23%)在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中均出现信号明显降低.结论 化学位移成像和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在检测病变内的脂肪及其存在方式方面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腹部含脂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发育迟缓婴幼儿脑白质的各向异性(FA)值,探讨其与正常婴幼儿脑白质有无差异。资料与方法对40例发育迟缓和4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了常规MRI及DTI扫描,并以常规MRI表现将发育迟缓组分为常规MRI表现正常和常规MRI表现脑白质发育迟缓。分别测量5个深部脑白质与4个浅部脑白质的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发育迟缓组各测量部位FA值低于对照组,除内囊后肢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迟缓常规MRI表现正常患儿深部脑白质FA值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部脑白质FA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迟缓常规MRI表现发育迟缓脑白质FA值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TI FA值的测量能定量诊断婴幼儿脑白质发育迟缓,尤其常规MRI正常的发育迟缓患儿浅部脑白质FA值低于对照组,可明确诊断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0例患者分别按腰椎和髋部骨密度T分数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所有患者均行MRI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量MRI化学位移成像中同反相位图像上腰椎1-4椎体的信号强度,计算椎体信号下降指数,分析3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差异,并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腰椎骨密度分组,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中位数分别是59.73%(21.84%-72.35%)、59.64%(21.55%-78.42%)、57.04%(34.77%-77.30%),通过两两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85)。按照髋部骨密度分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中位数分别是62.41%(21.84%-77.63%)、58.39%(40.96%-78.42%)、54.76%(21.55%-77.30%),通过两两比较,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腰椎信号下降指数和髋部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p=0.351,P=0.004),腰椎信号下降指数和腰椎骨密度值无显著相关(P=0.379)。结论:MR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量椎体信号下降指数能够反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变化,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的信号变化特点。 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并经磁共振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30例,均同时进行了磁共振平扫检查和DWI检查。根据发病到行磁共振检查的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 h)30例,急性期(6~72 h)40例,亚急性期(3~10 d)30例,慢性期(>11 d)30例。测定各期梗死灶及对侧正常组织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变化的特点。 结果超急性期病灶DWI显示为高信号,病变组织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病灶DWI显示为高信号,病变组织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病灶DWI显示为稍高信号,较急性期信号下降,29例病变组织的ADC值稍低于正常组织,1例病变组织的ADC值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病灶DWI显示为稍高信号13例,等或低信号17例,病变组织的ADC值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信号变化作出明确的诊断,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敏感度较高。脑梗死的DWI信号和ADC值的变化具有特征性的时间演变规律, DWI结合常规MRI可以推断脑梗死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部闭合性肌腱损伤的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特点,比较2种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证实的手部闭合性肌腱损伤患者病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肌腱损伤的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特点,比较2种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肌腱损伤多层螺旋CT图像主要表现为肌腱增粗、断端迂曲、密度减低,MRI图像主要表现为断端高信号,孪缩。完全性肌腱断裂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无显著性差异。对肌腱慢性局限性损伤,MRI诊断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均为无创检查方法,对肌腱损伤定位、定性准确,可为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在显示慢性局限性肌腱损伤方面,MRI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 imaging, 3D ASL)联合3D T1高分辨黑血管壁成像(3D T1 Black Blood imaging, 3D T1BB)技术对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 MMD)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上疑似诊断烟雾病导致TIA患者172例,分别行磁共振平扫、3D ASL、3D T1BB和DSA检查,采用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比较3D ASL联合3D T1BB与3D ASL、3D T1BB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并分析3D T1BB图像上斑块的特点。结果 根据DSA检查结果显示,3D ASL诊断真阳性为105例,真阴性19例,假阳性7例,假阴性41例,3D T1BB诊断真阳性为112例,真阴性2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34例,3D ASL联合3D T1BB诊断真阳性139例,真阴性18例,假阳性8例,假阴性7例,3D ASL联合3D T1BB诊断烟雾病导致TI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正常人脑部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不同弥散方向个数时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平均扩散系数的异同.方法 应用相控阵神经血管线圈,随机选择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DWI成像检查和6、15、25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各取得数据1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头颅常规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然后,用DTI分析软件DtiStiduo 2.4对获得的弥散加权像和弥散张量图像进行处理,得到DWI的平均ADC图像.DTI的张量的导出量--张量的特征值λ1、λ2、λ3.各向同性指标ADC、Trace(MD)的图像.对得到的每个研究对象相应图像中选取10+感兴趣区进行测量,得到相应的参数数值.结果 DWI(X、Y、Z三个方向正交扩散梯度)和6、16、25个扩散梯度方向的DTI所获得的ADC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579);DWI、DTI 的ADC值和MD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弥散成像q=DWI和DTI中得到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可作为临床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010年7月-2012年6月经手术证实的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图像.结果 69例患者中肌腱炎3例,表现为肌腱连续性存在,T1WI和T2WI上肌腱增粗和信号增高,伴有腱鞘内积液;肌腱部分损伤9例,表现为肌腱连续性存在,T1WI和T2WI上肌腱增粗,T2WI上可见局部高信号影;肌腱完全损伤37例,表现为结节间沟内未见肱二头肌长头腱显示,斜冠状面可见撕裂肌腱近端或远端呈波浪状;肌腱脱位20例,表现为结节间沟空置,肱二头肌长头腱向内侧移位拉于肩胛下肌腱前方.肌腱完全损伤及肌腱脱位的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基本吻合.但对于肌腱炎与肌腱部分损伤的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符合率仅为66.67%.结论 MRI为无创检查方法,对肱二头肌长头腱完全损伤、脱位定位定性准确,可为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对于区分肌腱炎与肌腱部分损伤尚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