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运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东莞市凤岗人民医院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接收的 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按照硬币分组方式分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患者运用抗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升,而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6 %,对照组为 36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 %,对照组为 68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治疗脑梗 死患者过程中,运用依达拉奉实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自由基水平与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TIA对后继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否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TIA组和无TIA组,分别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梗死部位几方面同无TIA组比较,采用ADL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结果Ⅰ级预后预先有TIA的占72%,无TIA的占63%,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3.31,P>0.05)。但脑梗死前有TIA且持续时间在5~20min、发作次数2~3次,与脑梗死间隔不超过1周者,其Ⅰ级预后较多,同无TI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TIA有可能对人脑产生缺血耐受作用。TIA的神经保护性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与脑梗死间隔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在2014年7月-2017年6月在东莞市凤岗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对症疗法+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总有效率、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32例,进行颅脑CTA、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68.8%,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56.3%,颅脑CTA阳性率为90.6%。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有明显的优势,提示CTA可以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为保证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使实习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完成实习计划,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内科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患有原发性高血压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收缩压分组:血压严格控制组(血压<130mmHg),血压一般控制组(血压130~139mmHg)。对每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层的厚度。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Hg、总胆固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压水平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对580例经头颅CT证实的、且无癫痫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痫患者的发生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颅脑CT及临床疗效回顾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生率为7.24%(42/580),多数于病后2周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发生率最高。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易患。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是癫痫发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并发脑水肿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7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尼莫地平、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共21d,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d、21d进行病情评分及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比。结果:(1)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尼莫地平联合β-七时皂苷钠治疗后ET-1、NSE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二者血浆含量有下降趋势,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1)尼莫地平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并发脑水肿具有肯定疗效;(2)ET-1、NSE和TNF-α血浆浓度测定可能成为脑出血并发脑水肿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内科实习医生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实习是医学院学生从学校过渡到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重视临床实习、打好基本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将使同学们终生受益,也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基础。为此,我们在抓好同学们基本功练习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和着重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H)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HIH发病时间24h~3d内无活动性出血且生命体征平稳者85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头3d给尼莫地平20mg,3次/d,口服或鼻饲;舒血宁10 mL加入250 mg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天1次,共14 d。对照组仅给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显著效率6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9%(P<0.05)。治疗组血肿吸收速度,尤其在2周后也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尼莫地平可能促进HIH的血肿吸收、脑水肿消退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