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非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下肢动脉CDFI检查并进行比较。观察组入院后常规测量血压、血糖、血脂。CDFI显示,观察组下肢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异常、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腔狭窄闭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胫前、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DFI检查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的可靠手段,可确定病变的部位、长度、阻塞的程度以及血管解剖结构的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不同颅内压水平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颅内压水平分为3组:颅内压维持20~30mmHg、颅内压维持在30~40mmHg、颅内压>40mmHg,所有患者伤后24小时内经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81例,占66.4%,3组之间异常心电图差异主要反映在异常Q波、QT间期延长、ST-T变化、窦性心动过缓及过速(p<0.05),并与颅内压水平成正相关,而在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异常心电图可作为初步评估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以及为医师提供诊疗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棘孔到蝶岩沟的距离为(3.26±0.47)mm(2.44~4.32mm)。平行四边形定位法均能准确定位hpICA,此法显露的hpICA面积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非常显著地大于其他两种三角形定位法(P<0.01)。结论在STKA中平行四边形定位法是迄今为止最准确、方便、安全的hpICA定位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分型及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的545例脑外伤开颅患者,对其术中发生脑膨出的132例患者分五型,对侧硬膜外血肿型(Ⅰ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型(Ⅱ型);对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型(Ⅲ型);大面积脑梗死型(Ⅳ型);弥漫性脑肿胀型(Ⅴ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患者预后,Ⅰ型:GOS 1分14例,GOS 2、3分2例,GOS 4、5分12例;Ⅱ型:GOS 1分7例,GOS 2、3分3例,GOS 4、5分2例;Ⅲ型:GOS 1分14例,GOS 2、3分4例,GOS 4、5分2例;Ⅳ型:GOS 1分18例,GOS 2、3分4例,GOS 4、5分3例;Ⅴ型:GOS 1分44例,GOS 2、3分3例,GOS 4、5分0例.经过Ridit分析,认为五型之间的预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 Hc=38.53,P<0.01).结论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并可提高早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单纯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包括非手术治疗组与脑室外引流组各12例。患者在伤后4~5 h内首次行脑CT灌注(CTP)检查,7 d后复查CTP,对比分析两组感兴趣区域治疗前后的灌注参数变化。6个月后随访,分析预后。结果脑室外引流组各感兴趣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治疗前后差值比非手术治疗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除小脑区MTT及白质区MTT P0.1外,其余各区参数P0.05),预后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对PADBS患者使用脑室外引流可以更好地改善脑灌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80例住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为>3分、≤3分两组。所有的患者经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计算心电图评分(ES)。应用SPSS10.0统计包分析结果。结果①在年龄、性别、动脉瘤生长部位影响动脉瘤性SAH预后方面,两组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而按SAH后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GOS>3病例的分级要明显低于GOS≤3的病例的分级(P<0.01);②两组在心率、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U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异常Q波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出现频率及心电图评分方面,GOS>3的组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01);③心电图评分是SAH患者预后最显著影响的变量(P=0.002,OR=0.010,95%的可信区间0.001~0.173)。结论心电图评分作为一种新型、简便的半定量方法,能有效的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大剂量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皮层神经元的凋亡的影响。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一次注血后第5天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分别检测颞叶皮层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及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SAH Z-DEVD-FMK(一种特异性caspase-3抑制剂)组皮层神经元caspase-3表达较SAH组及SAH 二甲基亚砜(DMSO,有机溶剂)组明显降低(P<0.05);TUNEL染色结合凋亡指数(AI)显示SAH组及SAH DMSO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皮层神经元凋亡(P<0.01),而SAH Z-DEVD-FMK组皮层神经元凋亡较SAH组及SAH DMSO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早期使用特异性大剂量caspase-3抑制剂能减轻兔SAH后脑皮层神经元的凋亡,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术中迟发性创伤性窦性出血导致恶性脑膨出,临床上较少见,术中出血凶猛、死亡率高[1]。在国内案例报道较多[2-3],但报道的病例基本上都是术前已经明确诊断,而在开颅术中发生恶性脑膨出,术中经CT检查证实为迟发性窦性出血的鲜有报道。我科收治两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单侧损伤灶所致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仅行病灶侧去骨瓣减压术30例(A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28例(B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者较仅对血肿侧去骨瓣减压者颅内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下降了25.2%,预后良好率上升了26.9%.结论 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颅内压,减少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ilateral balance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reatment of the most severe brain injured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mydriasis. Methods Fifty - eight cases of the most severe brain injury due to unilateral lesions with bilateral mydriasi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 2005 to Dec 2010. Thirty were treated by un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rom Jan 2005 to Sep 2007(group A) and 28 by bilateral balance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rom Oct 2007 to Dec 2010(group B).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prognosi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ostoperative IC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B than group A; patients in group B had a lower mortality and better outcome than in group A. Conclusion Bilateral balance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can efficiently reduce the values of ICP, occurrence of acute encephalocele and brain infarction and mortality of the most severe brain injured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mydri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