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失语7 h"于2008年3月4日入院.患者起病于下午1:00,起初于饮酒后觉右上肢乏力,尚能步行,下午5:00在洗桑拿后突然瘫倒,不能言语,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晚6:00外院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晚8:00送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患者有吸烟史(900支/年),高血压史2年,母有脑出血史.入院时体格检查:意识清,运动性失语;双眼向左凝视,右侧额纹浅,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能配合;肢体肌力左侧V度,右侧上肢肌力0度,下肢肌力Ⅱ度,四肢肌张力和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感觉共济检查不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5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1例非缺血性卒中对照组个体的血脂情况,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将其中1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将各亚组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再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C/HDL比值明显高于较对照组。其余血脂成分,包括TC、TG、LDL则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亚组比较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心源性脑栓塞(CE)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组的HDL水平明显低干对照组,而他们的TC/HDL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其余血脂成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其他原因卒中(SOE)及不明原因卒中(SUE)均显示与血脂各成分无相关性。结论HD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降低,其保护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TC/HDL比值可作为衡量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指标之一。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卒中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MRI等检测技术的发展致检出率增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加[1-3].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对于病变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也已取得大量的数据,从动物模型到人体,从离体的病理标本到在体的实时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得以不断提高,而这些进步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2年脑卒中复发率可超过20%,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ICAS性脑梗死(ICAS-I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闭塞。目前,针对ICAS脑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复发率等预后情况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明确。文中介绍了ICASIS的不同发病机制、影像评估及其预后。基于MR-DWI的梗死模式是最常见的评估发病机制的影像学方法,但其并不完全等同于ICAS-IS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其他影像学方法的发展加深了临床医生对ICAS-IS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和评估。综合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受损或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导致的ICAS-IS同流域脑梗死复发率高于穿支动脉闭塞。对不同机制的ICAS-IS进行风险分层,目的是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0岁.2005年5月突发头晕、视物旋转1周来诊.首次发作为晨起时出现上述症状,持续2~3 min,伴恶心,无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此后于躺下、起床、翻身、低头系鞋带时均可出现眩晕,时间多在半分钟内,向右侧变动头位时眩晕出现多.  相似文献   
6.
施天明  张锦华  史宗杰  赵鸿琛  潘婕  耿昱 《浙江医学》2017,39(13):1102-1104,1107
目的探讨急救流程优化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DT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流程优化前(2015年3至12月)32例为对照组,针对院内延误主要环节对原有急救流程实施改进后,2016年1至9月7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影像检查完成时间(DTI)、影像检查完成至送达导管室时间(ITS)及送达导管室至股动脉穿刺时间(STP)、工作时段DTP、非工作时段DTP以及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结果观察组DTI20(4~124)min、ITS48(2~209)min、DTP87(30~232)min以及工作时段DTP91.5(91~307)min、非工作时段DTP87(32~230)min均较对照组[33(9~59)、87(5~227)、134(53~307)、169(30~232)、114.5(53~244)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76.3%)较对照组(40.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超过预期目标。结论对急救流程开展优化改进措施,可显著缩短急诊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卒中危险因素在缺血性卒中合并/不合并颅内/外大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分布.方法 根据头部血管影像学(B超、CTA、MRA及DSA)对3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合并有责任的大血管狭窄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在不同分组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及相对危险度.结果 对比腔隙性缺血性卒中(lacunar stroke,Lac-s),年龄>65岁的患者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large artery artherosclerosis stroke,LAA-s)的风险增高2倍;在吸烟人群中,这种风险增高2.3倍,血糖稳定机制异常患者发生LAA-s的风险比Lac-s高近2.8倍,而糖尿病人群中这种风险增高2.3倍,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缺血性卒中合并责任和非责任大血管病变间,各种危险因素分布无差别.在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外责任血管病变(Stroke with extracranial artery artheroscloerosis,ECAA-s)组和合并颅内责任血管病变(Stroke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artheroscloerosis,ICAA-s)组间,男性与ECAA-s组相关性更加密切(P=0.001,OR=0.15),男性发生ECAA-s的风险是发生ICAA-s的6.7倍;血糖增高的患者显示出ICAA-s的高风险(P=0.012,OR=2.61).结论 年龄>65岁、吸烟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血糖的异常增高带来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大血管风险的增高,男性卒中患者更加容易发生颅外大血管责任性病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