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GBS(28例)患者行腰丛神经MRN检查。测量右侧L4神经干及股神经肌肉信号比,检测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值,分析脑脊液蛋白值与NMSR的相关性。结果 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及神经干、股神经的NMSR相关检验均呈正相关(rs=0.767、0.667,P<0.001)。结论 GBS脑脊液蛋白的改变会引起神经干、股神经NMSR的改变,MRN可作为GBS的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21 d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NGF干预组,利用左侧颈动脉结扎结合低氧环境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以大鼠出现左旋、翻身和衡异常则为造模成功。NGF干预组于造模成功后次日通过大鼠立体定位仪icv NGF溶液,40μg/kg,2次/周,共处理4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采用BBB评分、悬吊试验、斜坡试验评价大鼠四肢运动能力,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学习记忆能力,并取脑组织皮质区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NGF干预后大鼠的BBB评分、悬吊试验时间提高,而斜坡试验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干预后大鼠找到平台时间和定位航行中潜伏期、游泳距离缩短,在第I象限和中环停留的时间延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质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且数目明显减少,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出现变性和坏死,而NGF干预后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及神经细胞数目减少明显改善,变性及坏死细胞数目也明显较少。结论NGF可能是通过改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使神经组织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神经运动及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脑梗塞治疗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及简易智能量表的评分,以及TCD脑血流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ADL以及MMSE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提升,脑动脉血流检测搏动指数以及平均流速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在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脑梗死后痴呆,能够改善患者脑部血流,有效降低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注射用尤瑞克林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尤瑞克林治疗,并以27例随机对照。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7d、21d病情程度(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尤瑞克林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早期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 ,CDM )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预测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核磁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30例,在核磁检查前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指数)。缺血半暗带以核磁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PDM ),即PWI>DWI表示,CDM 定义为N1HSS≥8分而DWI异常体积≤25 mL。结果30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24例,存在CDM 10例,CDM 预测PDM 的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2·9%,但灵敏度仅为41·3%。结论脑梗死早期CDM 预测缺血半暗带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存在CDM的脑梗死患者从溶栓治疗中受益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多模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1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脑MRI、MRA、MRS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I:线粒体脑肌病病灶多位于颞、枕、顶叶,病灶具有不符合脑动脉分布及游走性的特点;4例患者病灶对称性累及豆状核、丘脑和(或)尾状核;2例患者大脑、小脑、脑干萎缩,脑室增大,脑沟增宽。病灶均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陈旧性病灶T2信号稍高;MRA:10例新发病灶处脑动脉及其远端分支较对侧相应脑动脉增粗,信号增强;MRS:14例新鲜病灶可检出倒置的乳酸双峰波及NAA/Cr降低。结论线粒体脑肌病的多模式MR影像学特点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24例经DSA确诊的单双侧4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回顾分析TCD、MRA的检查结果.比较其对大脑中动脉(MCA) M1段、M2段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TCD、MRA、DSA诊断MCAM1段、M2段狭窄的准确率分别为82.4%、94.1%、100.0%及22.2%、77.8%、100.0%.三者对MCA M1段狭窄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M2段狭窄的诊断,TCD与MRA、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A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DSA均能准确显示MCA狭窄,TCD有局限性,三者均能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8例脑梗死者(脑梗死组),与同期60例行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形态及狭窄程度。结果①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7%,χ2=35.391,P=0.000<0.01;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9.0%,χ2=22.074,P=0.000<0.01。②硬化斑块以BIF、CCA、ICA好发。③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χ2=28.905,P=0.00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与官腔狭窄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VCTDSA和DSA技术对于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同时有VCTDSA和DSA检查资料的脑血管畸形。观测脑血管畸形的部位、大小,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颅内血管盗血现象。结果与DSA比较,VCTDSA能检出AVM和AVF的病灶、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大小,及引流静脉,但对颅内血管的盗血改变不敏感。结论 VCTDSA可对脑血管畸形进行诊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或等于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