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绒球下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采用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233例HFS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单一血管压迫166例(71.2%),其中小脑前下动脉142例;多支血管压迫67例(28.8%),其中椎动脉参与53例。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5.3%、94.8%、95.3%、94.8%。术后1年复发率为1.7%。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11.2%),其中无菌性脑膜炎10例,脑脊液鼻漏3例,迟发性面瘫6例,后组颅神经麻痹4例,听力损伤2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 绒球下入路MVD治疗HFS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法,可充分显露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同时减少对小脑的牵拉,降低听力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在大鼠丘脑部位注射Ⅳ型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慢性卒中后疼痛(CPSP)大鼠模型, 并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观察对卒中后疼痛大鼠是否有镇痛作用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为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及大鼠行为学, 将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 每组5只)和实验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 每组5只)。实验组脑立体定位注射Ⅳ胶原酶0.125 U/0.5 μl, 术后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 应用Von-Frey丝、红外线热痛仪检测大鼠痛觉的变化。为检测甘珀酸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 每组13只);CPSP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 每组13只)、CPSP+甘珀酸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 第7天侧脑室注射甘氨酸, 每组13只);其中各5只检测行为学, 各5只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各3只检测免疫荧光。取大鼠的丘脑检测GFAP的表达变化。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20 μg(浓度2 g/L), 观察甘珀酸对CPSP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丘脑腹后区注射胶原酶后, 大鼠的机械痛阈值于胶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Parkin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Parkin组, 模型组和Parkin组大鼠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滕酮乳化液建立帕金森(PD)模型。Parkin组大鼠在建模后于左侧黑质定向注射携带Parkin基因的腺相关病毒, 对照组和模型组经左侧黑质定向注射携带空载体的阴性腺相关病毒。在注射21 d后, 对3组大鼠进行行为学分析;并处死大鼠, 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3组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px试剂盒检测SOD和GSH-px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水平。不同处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Parkin组大鼠脑组织黑质区Parkin蛋白表达水平(1.54±0.18)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0.81±0.11、0.89±0.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57、8.01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