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培酮和氯丙嗪治疗时血糖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抗精神病药影响血糖代谢的特点。方法:198例未曾治疗或停药3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给予氯丙嗪或利培酮治疗。于入院时及治疗1、2、3和6个月时检测血糖浓度。结果:氯丙嗪组治疗2个月餐后2 h糖耐量试验(2hPG)、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血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氯丙嗪组有15.54%,利培酮组有7.37%;≥40岁者2hPG和HbA1C明显高于<40岁者。结论:2hPG和HbA1C浓度增高是糖代谢异常的早期表现,早期干预有利于防止IGR。  相似文献   
2.
调查1997年4月至1997年9月出院病例服用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389例,出现药物副反应的为200例(51.4%),其中心电图改变者131例(65.5%),锥体外系副反应57例(28.6%),SGPT升高52例(26.0%),脑电图改变26例(13.0%),皮疹22例(11.0%),胃肠道副反应16例(8.0%),造血系统副反应12例(6.0%),体位性低血压9例(4.5%),内分泌系统副反应4例(2.0%),其他12例(6.0%)。对上述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处理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药物维持治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为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28例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治疗的有关因素并作城乡比较.结果城区和农村维持治疗率分别为57.3%和58.4%.城区维持治疗完全依从性比例和平均治疗剂量高于农村,合用抗胆碱药物和抗失眠药物的比例低于农村.维持治疗主要影响因素城区为年龄和住院次数,农村为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院外康复期药物维持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其维持治疗率和用药合理性是精神病社区防治康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了利培酮和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的影响,并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对血糖变化的监测作用.方法:对198例单用氯丙嗪或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2、3、6、12个月测定HbA1C及血糖浓度并与常规血糖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HbA1C浓度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高,与血糖浓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血葡萄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生呈平行发展,治疗1年后异常率为11.6%.结论:HbA1C检测稳定性好,结合空腹血糖等常规指标,是抗精神病药治疗中观察血糖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血糖调节功能影响的干预措施。方法19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单一用药,入院时、治疗1、2、3、6个月及1年后测定多项血糖浓度,并进行对照。结果治疗1年后IGR、IFG及IGT发生率分别为16.16%、4.55%及11.62%,氯丙嗪组分别为23.3%、7.77%及15.53%,明显高于利培酮组(8.42%、1.05%及7.3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IGR的发生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就可影响血糖调节功能,早期进行综合干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40a~59a的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中年组,62例20a~29a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青年组,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口服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观察1a。于入院时、治疗1mo、2mo、3mo、6mo及1a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a末,中年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发生率为29.0%、青年组为8.1%,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χ^2=9.021,P〈0.05)。中年组治疗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青年组,治疗1a末这种差异依然存在(P〈0.05或0.01),且中年组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与治疗前的差异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同一种药物不同日剂量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与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浓度变化呈负相关(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影响更大,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血糖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8.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门诊治疗25例符合CCMD-2-R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奥氮平5-15mg·d-1治疗,疗程8w,以BPRS、PANSS评价临床有效性,用TESS评价副反应。结果有效率76%,副反应少而轻,BPRS、PANSS量表总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奥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适合于门诊、家庭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老年期痴呆患生存情况,分析影响其生存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145例老年期痴呆患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研究,对影响生存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期痴呆的5年生存率为49.19%,其中阿尔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分别为50.08%、47.23%。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病史、MMSE值、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发病年龄、配偶照料等因素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中有显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有2项,按RR值大小为发病年龄和配偶照料。结论 老年期痴呆是高病死率疾病,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可以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的不同时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的变化特点,探讨预防血糖调节功能损害(IGR)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氯丙嗪组(108例,200~650mg/d)和利培酮组(105例,3~6mg/d),均单一用药,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1,2,3,6个月末及1年末测定多项血糖浓度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治疗后随时间延长,两组血糖浓度均不断上升。治疗第3个月末餐后2h血糖(2hPBG)和2h糖耐量(2hPG)浓度开始升高,治疗第6个月末空腹血糖(FPG)和空腹糖化血红蛋白(HbA1c)开始升高,治疗1年末所有血糖指标均升高(均P<0.05~0.01)。(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氯丙嗪组治疗第3个月末2hPG[(5.77±1.28)mmol/L]和2hPBG[(5.93±1.10)mmol/L]、治疗第6个月末HbA1c[(5.49±0.76)mmol/L]、治疗1年FPG浓度[(5.29±0.71)mmol/L]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mmol/L)5.31±0.58,5.48±0.60,5.22±0.50和4.96±0.49],均P<0.05~0.01;利培酮组治疗1年末2hPBG浓度[(5.70±0.89)mmol/L]高于治疗前[(5.35±0.77)mmol/L;P<0.05]。(3)两组比较,氯丙嗪组治疗第3个月末2hPBG和HbA1c[(5.41±0.63)mmol/L]、治疗1年末2hPG[(5.92±1.34)mmol/L]和FPG[(5.29±0.71)mmol/L]浓度均高于利培酮组[分别为(mmol/L)5.55±0.83,5.23±0.50,5.54±0.91,5.08±0.59],均P<0.05~0.01。1年末,两种药物日剂量与各血糖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4)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IGR的发生率均上升;治疗1年末,氯丙嗪组IGR发生率达36.1%,高于利培酮组(22.9%;P<0.05)。(5)在完成1年观察的198例患者中,51例(25.8%)至少有1次符合IGR血糖浓度标准,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浓度随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其中氯丙嗪比利培酮更易引起IG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