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通过上调神经元(neuron)内源性缝隙连接蛋白α1截短单体?20k(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truncated monomer? 20k,GJA1?20k)参与氧化应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法获取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给予神经元过氧化氢(H2O2)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受体阻滞剂AG1024,分别设立Neuron组、Neuron+Stress组、Neuron+Astrocyte +Stress组及Neuron+Astrocyte+Stress+AG1024组,通过Western blot测定神经元GJA1?20k、去磷酸化(non?phosphorylated,NP)?Cx43的表达,谷氨酸转运酶(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PGC?1α、mtTFA、Tom20、CoxⅣ)、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s?9)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FA)及ELISA法分别检测氧化应激因子NAPDH 氧化酶活性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测定神经元凋亡。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可明显上调在神经元氧化损伤后内源性GJA1?20k和NP?Cx43表达,抑制PGC?1α、mtTFA、Tom20、CoxⅣ的下调,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下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9表达,降低NAPDH氧化酶活性,降低炎性产物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及抑制神经元的凋亡(P < 0.05)。在给予AG1024后,可明显抑制与以上因素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P < 0.05)。结论:与IGF?1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神经元内源性GJA1?20k的含量及线粒体功能的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78例手术患者中,269例行瘤颈夹闭术,9例行包裹加固术,术中辅助使用神经内镜86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后GOS评分:4~5分256例,2~3分15例,死亡7例.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并辅助使用神经内镜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临床经验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6年5月使用内镜下经鼻入路切除的65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肿瘤全切52例(80.0%),次全切11例(16.9%),部分切除2例(3.1%);术中发现垂体柄共57例,保留41例(71.9%);术后视力改善31例(47.7%),6例维持在术前水平,1例术后视力下降;术后出现垂体功能下降21例(32.3%);术后短暂性尿崩45例(69.2%),长期尿崩9例(13.8%);4例(6.2%)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均伴随颅内感染,均予以再次修补,成功3例,死亡1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4.6%)。52例患者接受随访,时间4.0~45.0个月,平均20.8个月,44例(84.6%)恢复正常生活,8例(15.4%)出现肥胖,2例复发,尚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安全、有效、微创,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及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6个月,所有病人均未见病灶复发。结论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是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应尽可能全切海绵状血管瘤,并注意避免损伤第三脑室内重要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体外模拟血管壁外层结构,建立外膜成纤维细胞(AF)和平滑肌细胞(SMC)共培养,研究血管A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1)以多聚碳酸酯膜(PET膜)作为载体,将AF和SMC进行共培养.(2)模拟体内出血环境,在PET膜一侧接种AF细胞并加入含10-6 mol/L OxyHb的培养液,分别共培养24h、48h、72h,应用电镜观察SMC的长度.(3)提取各组AF缝隙连接蛋白Cx43进行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 (1)扫描电镜测量发现,加入OxyHb处理的AF能使PET膜对侧未经OxyHb处理的SMC产生收缩(P<0.001),且收缩程度与OxyHb处理AF细胞时间成正比.(2)AF缝隙连接蛋白Cx43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24h、48h、72h组中Cx43mRNA平均相对含量较正常组上调(P<0.01).结论 血管壁外层的AF受到OxyHb作用后可以引起未直接接触OxyHb的SMC发生持续收缩且缝隙连接蛋白Cx43mRNA表达上调,提示A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种可应用于研究脑血管痉挛的新型细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外模拟血管外壁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研究氧合血红蛋白(Oxy- Hb)诱导的脑血管痉挛的新型细胞模型。方法以微孔多聚碳酸酯膜(PET膜)作为载体,模拟血管壁外弹力层,将成纤维细胞(AFB)和平滑肌细胞(SMC)分别接种于PET膜的两侧共培养,建立AFB-PET-SMC血管外壁重构模型。在PET膜一侧接种的AFB中加入含1×10~(-6)mol/L OxyHb的培养液,而另一侧的SMC培养液中无OxyHb,分别共培养24、48、72 h,应用扫描电镜观察SMC的长度。结果AFB-PET-SMC组织结构关系类似于体内血管外层(成纤维细胞-外弹力层-平滑肌细胞)结构;模拟体内出血环境,OxyHb处理AFB 24、48、72 h后SMC平均长度分别为(41.6±9.21)、(28.34±8.38)、(19.80±7.09)μm,与正常组(55.66±10.35)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xyHb作用于PET膜一侧的AFB引起对侧未直接接触OxyHb的SMC发生持续收缩,该细胞模型可应用于研究OxyHb诱导的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43(Cx43)蛋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法获取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建立共培养(Co-Culture)模型,给予神经元过氧化氢(H2O2)损伤,星形胶质细胞给予Cx43特异性阻断剂Gap26,分别建立(Co-Culture+H2O2)组及(Co-Culture+H2O2+Gap26)组,同时设单纯神经元损伤(Neuron+H2O2)组,通过蛋白免疫印记(WB)法,测定神经元骨架相关的紧密连接蛋白(ZO-1)、α-肌动蛋白(α-actin)、谷氨酸转运蛋白-1(GLT-1)、外泌体标记蛋白CD63和凋亡相关的Bax/Bcl-2比例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观察神经元谷氨酸(Glu),采用ELF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PDH)氧化酶活性.结果:与(Neuron+H2O2)组相比,(Co-Culture+H2O2)组的神经元ZO-1、α-actin、GLT-1和CD63的表达明显上调,而Bax/Bcl-2比例、NAPDH氧化酶活性则明显降低(P<0.05).在给予Gap26后,可明显抑制以上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此种作用(P<0.05).结论:Cx43蛋白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外泌体被神经元吸收,可产生稳定细胞形态结构、加强兴奋性氨基酸转运及降低神经元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等神经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神经导航技术精准定位引导下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术前对34例颅内海绵血管瘤的病人进行MRI增强2mm薄层扫描,数据导入美国美敦力公司神经导航系统后建立肿瘤三维模型,设计手术入路行直/弧形小切口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结合术中实时精准导航全切肿瘤。结果病灶全部定位准确(误差〈2mm),34例病人病灶全切率100%,术后病人症状均得到改善恢复良好,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人。结论在神经导航精准实时引导下,微侵袭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定位精准、创伤小、效率高等特点,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及降低损伤和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采用脑室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囊肿-脑池造瘘术或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好转,囊腔影像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手术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