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对缺氧缺糖海马脑片CA1区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 2周的海马脑片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HOTC)、单纯缺氧缺糖组 (OGD)和预加MK -80 1后再缺氧缺糖组 (MK -80 1+OGD) ,作HE染色 ,Bcl -2、Bax免疫组化反应染色。结果 :HOTC组、OGD组和MK -80 1+OGD海马脑片CA1区均有不同程度Bcl -2、Bax蛋白表达和细胞缺失形成的空洞。HOTC组MK -80 1+OGD组Bcl-2蛋白的表达均强于OGD组 (2组均P <0 .0 5 ) ;Bax蛋白的表达均弱于OGD组 (2组均P <0 .0 5 ) ,同时细胞缺失形成的空洞有所减少。结论 :MK -80 1可以引起缺氧缺糖性海马脑片CA1区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减轻其锥体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各区域NMDA受体亚单位NR1表达的变化和差异 ,探讨NR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技术。 结果  1 在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早期 ,海马各区域NR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CA1区 ,下降趋势持续存在且不可逆 ,直至再灌流后第 7d ,NR1在该区域的染色强度降至对照组的 17% (P <0 0 5 )。CA3区及齿状回 ,NR1的表达下降是可逆的 ,再灌流后 72h ,齿状回的表达恢复正常 ,再灌后第 7d ,CA3区的表达也恢复到对照组的 96 % ,两组间染色强度无显著差异。 2 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出现前的缺血再灌流的早期 ,NR1在CA1区、CA3区及齿状回表达下降的幅度不一致 ,再灌后 6h以前 ,CA1区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CA3区及齿状回 (P <0 0 5 ) ,再灌后 12h ,CA1区的下降幅度仍低于CA3区 (P <0 0 5 )。结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NR1在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表达下降的幅度和可逆性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CA1区缺血敏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缺氧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传至第3代以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星形胶质细胞,采用三气培养箱分别调节温度,缺氧12 h。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常温(37.0 oC)缺氧组、亚低温(32.0 oC)缺氧组。用锥虫蓝染色法测定各组缺氧后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应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测定缺氧12 h荧光黄染料在缝隙连接间的扩散距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验缺氧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的主要缝隙连接蛋白成分Cx43表达水平。结果常温缺氧组部分细胞边缘皱缩;亚低温缺氧组经亚低温干预后大部分细胞轮廓较清晰,胞周光晕明显,细胞存活力较常温缺氧组增加;对照组、常温缺氧组及亚低温缺氧组死亡细胞数分别为(6.19±0.29)个、(8.54±0.99)个和(6.89±2.41)个,对照组死亡细胞数最少,组间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缺氧组荧光黄染料仍可在细胞间进行扩散,扩散距离和Cx43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亚低温缺氧组与对照组和常温缺氧组比较,荧光染料扩散距离减少、Cx43荧光强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可以减轻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缺氧损伤;降低Cx43表达而抑制缝隙连接功能,可能是亚低温干预的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CVS)是造成脑缺血及迟发性神经功能缺失的原因,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疗法(HVHD)被认为能有效地减轻这种神经功能的缺失。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监测多种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动力学参数来评价HVHD治疗SAH后CVS病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各区域bcl 2家族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免疫组织学和图象处理技术。结果 (1)前脑缺血再灌流后 6h、12h、24h,bax在CA1区的表达明显增加 (49. 1±8. 0~59. 2±6. 3vs50. 1±4. 0~72. 3±8. 9,P<0. 05);再灌流后 12h,Bax在CA3区的表达略有增加 (P<0. 05);而Bax在齿状回的表达始终无明显变化。(2)在前脑缺血再灌流后 12h、24h,bcl 2及bcl xl在海马三个亚区的表达都明显增加(bcl 2: 72. 7±9. 6~95. 6±6. 4;bcl xl: 67. 7±6. 4 ~88. 1±9. 0, P<0. 05)。结论 CA1区在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即出现Bax的表达增加,这个变化可能是CA1区较其他亚区更易产生迟发性神经元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Marfan综合征伴发神经精神症状3例报告樊红彬薛海波耿德勤许东升(附属医院神经科)关键词Marfan综合征神经精神症状脑血管疾病分类号R596.1Marfan综合征主要累及中胚叶组织,然而近半个世纪来发现还可累及外胚叶组织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本文报...  相似文献   
7.
介入法动脉溶栓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介入法动脉灌注尿激酶与周围静脉药物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比较2种方法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发病24h内的62例脑梗死病人,22例病人行介入法动脉溶栓,40例病人行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并在溶栓治疗后2h、第7天、第28天分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介入法溶栓组在溶栓后2h的疗效评定明显优于静脉组(P<0.05),但在第7天及第28天的疗效评定,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种治疗脑梗死的溶栓疗法脑梗死的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其所造成的出血等并发症无差异,而静脉溶栓由于其简便、易行及价格较低更易为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NR2B三种蛋白质的生后发育变化。方法 :生后不同时段的SD大鼠各 5只 ,作HE染色 ,NR1、NR2A、NR2B组化反应染色。结果 :生后各时间点海马结构各区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胞体中均有NR1、NR2A、NR2B的表达 ,NR2B还在锥体细胞的顶树突中有较强表达。NR1与NR2B在P1d和P4d ,两者在CA3区的表达均高于CA1区 ,P1w后两者在CA1区的表达则高于CA3区 ,在P2w~P3w其表达至峰值。而NR2A在P1d、P4d时其在海马结构各区的表达较高 ,随发育时间表达下降 ,约在P4w降至谷底。整个发育过程中 ,NR1在海马各区的表达始终高于NR2A和NR2B的表达。提示生后早期中NR1、NR2A、NR2B的表达具有发育性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通心络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ET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为81.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67%(P<0.05)。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患者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经治疗后两组ET水平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嗅球损伤对成年大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和NMDA受体亚单位2B表达的影响.方法 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嗅球损伤组,嗅球内局部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制作嗅球损伤模型,术后分3d、7d、14 d、28 d四个时间点取脑.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Nestin)、增殖细胞(Ki67)及NMDA受体亚单位NR2B阳性细胞数.结果 (1)各组大鼠SVZ均可见Nestin阳性细胞,嗅球损伤后7 d Nestin IOD值增加[(29601±1788)/0.01 mm2,P<0.05],14 d达到高峰[(31400±3435)/0.01 mm2,P<0.05],28 d后有所下降[(27600±3209)/0.01 mm2,P<0.05].(2)各组大鼠SVZ均表达Ki67阳性细胞,嗅球损伤后7d、14 d和28 d SVZ Ki67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8.60±2.41)/0.01 mm2]、[(34.00±2.55)/0.01 mm2]、[(30.40±1.14)/0.01 mm2],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阳性细胞数(P<0.05).(3)各组大鼠SVZ均表达NR2B阳性细胞,嗅球损伤3d,NR2B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58.80±2.95)个/0.01 mm2,P<0.05],14 d达到高峰[(68.40±4.04)个/0.01 mm2,P<0.05],28 d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但维持较高的水平[(62.20±3.56)个/0.01 mm2,P<0.05].(4)嗅球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R2B阳性细胞数与Ki67阳性细胞数有高度正相关性,r=0.968,P<0.05.结论 (1)嗅球损伤能刺激成年大鼠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2)嗅球损伤后NDMA受体亚单位NR2B表达增加,并且与神经干细胞的表达变化趋于一致,因此推断NR2B可能参与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