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评价白内障手术前后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术后炎症的治疗效果,寻求一种白内障术后炎症药物控制的较佳方案。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非住院病例104例(104眼),将病例随机分入四组:术后单独滴用氟米龙滴眼液组(甲组)、术后联合用药组(乙组)、术前1d始滴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联合用药组(丙组)、术前3d始滴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联合用药组(丁组)。手术方法采用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第1、3、7、15、30天观察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评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1例(101眼)完成研究。术后第1、3天时丁组综合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术后3、7天时甲组综合评分比其他组统计学意义高(P<0.05);术后15天和30天时四组间综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做预处理,术后联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控制的较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帕金森病模型中的3种新蛋白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MPP 诱导的PC12细胞帕金森病(PD)模型进行研究,以期发现PD发病机制中的新蛋白.方法 建立MPP 诱导的PC12细胞PD模型并提取细胞总蛋白,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1GE)进行蛋白样品标记与分离,应用DeCyder软件分析蛋白质差异表达信息,运用MALDI-TOF质谱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 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了3种可能同PD发病相关但在有关PD研究文献中尚未见报道的新蛋白质,他们分别足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蛋白MPPs,具有分子伴侣活性的蛋白NAC和与免疫炎症相关的蛋白gc1qBP.结论 这些新发现蛋白可能与P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之一,以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为病理特征,占所有痴呆病例的50%左右。其发病机制不甚明了,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AD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蛋白质组学方法可一次性地高通量地分离、鉴定数干个蛋白,并且可同时检测这些蛋白表达谱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DR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规律,以期寻找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有无晶状体及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整理我院2007~2012年相关临床资料,分别从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有无晶状体及病期等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及术后血糖波动情况对早期眼压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PDR分期及晶状体摘除对术后高眼压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术后高眼压受PDR分期及晶状体是否切除影响明显,而与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术后血糖水平波动等因素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残留曲安奈德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愈合及组织水肿消退的临床作用。

方法:患者32例32眼实施闭合玻璃体切割术。试验组16例16眼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辅助剥除内界膜,并残留少许曲安奈德于黄斑裂孔底部。对照组16例16眼未用辅助剂剥除内界膜。术后随访6~12mo,比较两组黄斑裂孔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裂孔指数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所有的黄斑裂孔均达到解剖复位,闭合率100%。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有所提高(P=0.000)。两组之间的视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CVA与黄斑裂孔指数(MHI)呈正相关,与裂孔高度无相关性。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术中应用曲安奈德有助于内界膜剥除。残留曲安奈德不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愈合及组织水肿的消退; MHI计算简便,可作为临床预后的指标。未见与TA有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范临床干眼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症状、病史询问、裂隙灯检查角膜、结膜、睑板腺功能及干眼症的特异性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眼表荧光素染色]。结果:本组误诊38例,误诊率32.2%。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9例,慢性结膜炎18例,点状角膜炎5例,流行性角结膜炎6例。误诊时间10 d至24个月。结论: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大力宣传干眼的科普知识,提高对干眼症的认识水平,才能大幅度降低误诊率,从而避免眼药的滥用,减轻干眼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弱视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诊治的68例(105眼)弱视患者给予传统综合训练及加用中医药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综合训练组治愈率47.72﹪,总有效率77.27%,加用中药组治愈率63.93%总有效率88.5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训练联合中医药治疗较单纯综合训练治疗弱视有较高治愈率及有效率,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收集门诊检查发现有明确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157例(314只眼),进行预防性激光眼底治疗,经术后1~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眼底视网膜未见新的变性区及裂孔出现,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患者为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发生的高危人群,对于此类人群应充分散瞳检查周边视网膜.对有明确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有干性裂孔的患者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术,封闭周边视网膜,临床实践证明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措施,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带来的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胬肉下浸润麻醉联合个体化的结膜切口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采用胬肉下浸润麻醉联合个体化的结膜切口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方式对108例(128眼)胬肉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男46例(60眼),女62例(68眼);年龄29~77岁,其中复发胬肉12眼,鼻侧胬肉124眼,颈侧胬肉4眼,侵入角膜2~6 mm;病程最短的1.5年,最长的40年,从事户外工作者80例,其它28例.结果:术后3d内患眼有不同程度的红、异物感、流泪症状,1~3d角膜上皮愈合,移植片均存活,1周左右水肿消退.随访观察半年至3年,1眼复发,复发率为0.93%.均无睑球粘连、眼球活动受限等出现.无植片排斥、融解现象.原取瓣区之角膜缘未见因取瓣而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及浑浊变性和结膜增生入角膜等手术并发症.并有15例(1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胬肉下浸润麻醉和个体化的结膜切口在逆行胬肉切除手术中有其突出的优点,手术更彻底、副损伤非常少,手术时间短,且具有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视屏终端综合征与干眼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屏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与干眼症的关系,并分析视屏操作时间对它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60例VDT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眼科常规检查,作为可疑干眼的观察组,取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 up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结膜细胞印迹学检查(impression cytology,IC),分析观察组的症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SⅠt试验,BUT,I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每日VDT操作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DT是干眼的相关危险因素,且VDT的症状严重程度与VDT使用电脑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