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337例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88例(55.8%)]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49例(44.2%)]。分析两组患者年龄、高危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发病-股动脉穿刺时间(OTP)、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时间(PTR)、术后即刻再通效果[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症状性脑出血[欧洲急性脑卒中协作研究(ECASS)组Ⅱ标准]及术后3个月预后。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伴高血压、伴糖尿病、血管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P=0.02)。预后良好组患者OTP、PTR显著短于预后不良组(360 min对405 min,P=0.01;80 min对100 min,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91.0%对78.5%,P<0.001),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8.5%对28.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42,95%Cl=1.018~1.066)、伴糖尿病(OR=1.930,95%Cl=1.100~3.385)、入院高NIHSS评分(OR=1.286,95%C1=1.190~1.390)、PTR较长(OR=1.007,95%CI=1.001~1.013)、术后症状性脑出血(OR=3.082,95%Cl=1.419~6.695)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伴糖尿病、入院高NIHSS评分、PTR较长、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院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58例实施盱动脉拴塞治疗(HAE),其中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再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01-2019-07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再通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分析2组的临床数据与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再通成功率(mTICI≥2b)为86.4%(95/110),预后良好率(mRS≤2)48.2%(53/110)。2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从发病至股动脉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即刻再通效果(mTICI分级)及合并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0、0.000、0.037、0.007、0.025、0.001),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有较高的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入院高NIHSS评分、高血压史、从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以及手术时间长、术后即刻再通效果和症状性脑出血与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动脉瘤(MIA)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MIA并发SAH患者93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是否治疗及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MIA并发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MIA并发SAH患者的预后受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2个因素影响.早期对破裂动脉瘤判别并处理,对非破裂动脉瘤随访观察、适度干预,大多数患者都可获得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病因与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0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确诊的48例缺血并发症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缺血并发症相关因素、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预防方法,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48例缺血并发症发生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痉挛/微栓子清除障碍(19例)、血栓栓塞(16例)、栓塞治疗影响瘤囊或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6例)、术中低血压(4例)、脑水肿(3例),经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痉挛、升压药物及血管内介入等综合治疗后3个月随访,34例(70.8%)mRS评分≤2(未遗留严重后遗症),14例(29.2%)>2(预后不良).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发生缺血的病因复杂,需要介入围术期个体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痉挛等管理.对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可通过介入补救处理及提高技术水平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位居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第3位,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重建、流体力学等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缺血型烟雾病(MMD)和出血型MM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的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MD患者,将患者分为缺血型MMD组和出血型MM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双侧大脑中动脉HR-MRI图像特点,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分析每侧半球颅底烟雾血管的Suzuki分期,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51例MMD患者,分为缺血型MMD组(36例)和出血型MMD组(15例)。缺血型MMD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纤维蛋白原分别与出血型MM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型MMD组LDL水平低于出血型M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型MMD组管壁向心性增厚比例与出血型MM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型MMD组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比例高于出血型M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患者DSA Suzuki分期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900、0.967,P<0.001)。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增厚方式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909、0.977,P<0.001)。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血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级别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896、0.979,P<0.001)。结论缺血型MMD和出血型MMD的HR-MRI特点不同。缺血型MMD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强化,而出血型MMD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无强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预后,评价串联病变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家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79例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串联病变患者20例,单处病变159例。比较分析不同病变组间基线特征、再通率、治疗策略、并发症及90 d预后,评估影响串联病变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术后总成功再通率为96.6%(173/179),90 d预后良好率为43.6%(78/179)。串联病变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处病变组[(87.0±13.0) min对(67.0±15.0) min,P<0.000 1]。串联病变组、单处病变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0.0%、46.5%(P=0.030)。支架植入和替罗非班应用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 d死亡风险。结论 机械取栓能有效改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脑卒中预后,但串联病变手术难度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比较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为动脉瘤直径≥10 mm、瘤颈≥4 mm或动脉瘤体颈比<2。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n=30)和密网支架组(n=33)。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血管造影结果、临床预后。结果 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比较多(P=0.047),密网支架组动脉瘤直径较大(P=0.001)。两组患者随访3~25个月,平均(11.9±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P=0.01),但两组临床预后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 结论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均为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即使动脉瘤直径较大,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也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1.Introduction Remarkable evolution of 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has brought an excelle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hough aneurysm treatment was begun from the 19th century by means of Hunterian ligation,the concept of endovascular occlusion was first initiated by Luessenhop and Velasquez in 1964 using balloon catheter[1].Endovascular approach has turned out to be a miracle when Guido Guglielmi pioneered in detachable coils in 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