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 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 d组、RIPost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 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C 10 d组和RIPost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 d组相比,RIPost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经抗凝治疗后的再通情况及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3例首次诊断CVST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对患者进行MRI联合MRV复查,根据MRV和MRI结果 ,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通,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和不完全恢复组(mRS=0分为完全恢复,mRS 1~6分为不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mRS≤2为预后良好,mRS2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出院时(18±4)d、出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再通率分别是60%、73%、79%和81%。出院第12个月时,完全再通32例(51%),部分再通19例(30%);39例(62%)患者完全恢复,24例(38%)患者不完全恢复。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静脉窦未通是CVST不完全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年龄≥40岁(OR=5.995,95%CI:1.195~20.922;P=0.023)是CVST不完全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完全再通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未通患者(HR=3.17,95%CI:1.8~10.43;P0.001)。年龄≥40岁、男性、未通是CVST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6.675,95%CI:2.195~8.922;P=0.035)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未通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43,95%CI:0.87~13.472;P=0.11)。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闭塞静脉窦的再通呈时间依赖性,完全再通患者预后好于未通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纳入肢体缺血后处理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肢体缺血后处理组采用无创标准上肢血压袖带进行每天4个周期的反复充气(高于收缩压20 mm Hg)和放气,各维持5 min,对照组每天进行4个周期的假-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仅将袖带加压至30 mm Hg(此血压可刚好给予肢体一定的压力,但不造成上肢血流阻断)。持续14 d。共随访90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程7 d和14 d时血清HSP27、HSP70变化情况,比较病程90 d时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评价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安全性。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及随访阶段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程7 d、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血清HSP27、HSP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90 d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时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P 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有效减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2例心脏黏液瘤并发脑栓塞病例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影像学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3例,女9例;年龄11~59岁,中位年龄29.1岁.左心房黏液瘤10例,右心房黏液瘤1例,左心房黏液瘤1例.黏液瘤伴出血3例.右侧肢体瘫痪7例,其中伴失语3例;左侧肢体瘫痪2例;眩晕伴心慌、胸闷2例;双眼视野缺损1例.黏液瘤蒂附着于卵圆窝处7例,房间隔3例,二尖瓣处2例.MRI显示均为多发脑栓塞,左侧大脑半球梗死7例,右侧大脑半球梗死2例,双侧大脑半球梗死1例,小脑和脑干梗死2例.前循环脑梗死10例,后循环脑梗死2例.结论 心脏黏液瘤为最常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左心房黏液瘤最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脑栓塞为其常见并发症,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中,男41例(33.3%),女82例(66.7%),中青年患者73例(59.35%);临床表现:头痛92例(74.8%),视物模糊30例(24.4%)。D-二聚体检查92例,68例(73.9%)升高;腰穿检查80例,颅内压增高66例(82.5%);头颅CT平扫示,静脉窦条状带高密度影13例(26%);头颅MRI平扫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及密度改变71例(71%);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示,106例(96.4%)血栓部位血流消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3例,均可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后,痊愈62例(50.4%),好转57例(46.3%),死亡4例(3.3%)。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中青年多发,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头颅MRI及MRV检查有助于诊断,积极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的临床病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并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帕金森患者100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与并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关系,比较患者抑郁、睡眠障碍、焦虑同时并发的症状治疗6周后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的UPDRS-Ⅲ、改良H-Y分级、HAMA、HAMD、PQSI、ESS的得分。结果:女性帕金森患者相比于男性帕金森患者患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占比更多,治疗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问题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帕金森患者相比于男性帕金森患者更容易患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问题,盐酸帕罗西汀和右佐匹克隆治疗帕金森并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 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 C 10 d组、RIPost 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 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 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 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 C 10 d组和RIPost 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 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 0.05); Mo 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 0.05)。与RIPost C 10 d组相比,RIPost 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 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 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 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ELAS综合征的临床和功能MRI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39例最终确诊为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语言障碍、偏瘫、头痛等。病灶区DWI呈高信号,ADC图随病程发展可呈高信号、低信号及高低信号并存。10例MRA均无明显血管狭窄。PWI急性期灌注增高,慢性期灌注减低。6例氢质子波谱(1~H-MRS)病变区均可见倒置双乳酸峰。SWI部分患者双侧基底节区在磁敏感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影。结论 MELA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MRI检查对于病变的筛选有很大的意义,功能MRI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