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HDCT高清(HD)和非高清(NHD)扫描模式显示不同内径冠状动脉支架的区别。方法:不同直径的乐普316L和L605支架各5枚,分别注入稀释后CT值为300HU(管电压120k V时测量)的碘对比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制成空心管状结构模拟冠状动脉,将支架分别置入每支模拟冠状动脉内,封闭开口后固定于一圆柱形塑料瓶外,并将瓶内注入同样CT值的对比剂溶液模拟心腔,再将模型静置于注满水的塑料盒内上机扫描。对支架体模分别进行HD模式和NHD模式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心电模拟规则心跳60次/min,仅采集75%R-R间期时相,采用HD Detail(HD组)和Detail(NHD组)模式后重建。测量所有支架内径、分别计算支架的平均内径测量值及支架腔内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D组支架内腔平均显示率为(49.2±8.9)%,NHD组支架内腔平均显示率为(45.9±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0;P<0.05),HD组支架管腔显示率较NHD组高约7.2%。316L组支架平均显示率(50.3±7.3)%,L605组支架平均显示率(44.8±10.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0;P>0.05)。5枚316L支架中,两种扫描模式在直径2.5mm和4mm支架管腔显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和P=0.468)。结论:HDCT HD扫描模式对内径≥2.75mm且<4.00mm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NHD扫描模式,对于显示内径<2.75mm和≥4.00mm的冠状动脉支架,两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心脏血管瘤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血管瘤病人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并行文献复习。 结果 超声心动图上可见胸腔内主动脉根部右后方、腹主动脉膈肌水平左前方一实性为主的中等回声团,内部可见低、无回声区,周边可见强回声的钙化,血流未见异常。CT显示心脏肿物位于左室下壁,密度欠均匀,内部及边缘可见明显钙化;增强后病变轻度强化。MRI显示左室下壁基底段肿物明显向腔外突出,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见肿瘤供血动脉来源于右冠状动脉。PET/CT显示病灶呈糖代谢缺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示病灶呈糖代谢缺失。 结论 心脏血管瘤可发生于心脏肌层,如发现心脏肌层肿物存在冠状动脉供血及明显蛋壳样钙化时,即使不具有典型强化表现,也需考虑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脊髓供血系统有其独有的解剖特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MR血管成像是评估脊髓供血系统的重要影像方法。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术前了解脊髓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受累情况,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有利于降低脊髓缺血的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就脊髓供血系统的特点、影像学评估及其预防EVAR术后脊髓缺血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扫描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取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纳入研究,年龄均<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低剂量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 d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CT行低剂量心电门控轴扫;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 d至27个月,应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图像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邻近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客观图像质量。记录每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两组4个解剖区域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低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10±0.90 vs. 2.88±0.82,Z=-5.818,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30)mSv较对照组(2.39±1.15)mSv下降了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方案扫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绝对时相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心律不齐(6个心动周期内心率变化大于20次/分)及窦性律齐患者各100例,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心律不齐组采用绝对时相扫描,窦性律齐组采用相对时相扫描。比较两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有效辐射剂量(E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扫描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72、0.763、0.347、0.551)。心律不齐组心率波动[(55.22±23.27)次/分]大于窦性律齐组[(2.34±1.69)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SNR、CNR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8、0.350、0.203、0.813)。心律不齐组的有效辐射剂量[(3.21±1.20)mSv]高于窦性律齐组[(2.59±1.1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宽体探测器CT绝对时相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具有可行性,但有效辐射剂量稍高于窦性律齐患者的相对时相扫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影像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支气管肺癌的肺内孤立性结节36例,直径<3cm,所有患者先进行DR胸片后再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应用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以下征象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价值:棘状突起和毛刺征、边缘分叶征、空泡征及肺结节合并肺门淋巴肿大。结论:通过对肺内孤立性结节恶性病例常规DR胸片与多层螺旋CT影像进行分析研究,两种影像学方法优势互补,尤其是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对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2.6%(23/54),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狭窄(57.4%,31/54)(P<0.05)。颈内动脉重、中度狭窄的比例(20.3%,18.8%)明显低于轻度狭窄(53.9%),明显高于血管闭塞(7.0%)(均P<0.05)。颈内动脉C4处狭窄的比例(18.8%)明显低于C1处(60.9%),明显高于C2、C3、C5、C6和C7处(1.6%~6.2%)(均P<0.05)。结论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多支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以轻度为主,狭窄部位以C1狭窄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临床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同时行MSCT和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DSA(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两者进行对照分析,了解MS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42例患者中,CAG显示的节段有417个,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显示的节段有367个,显示率88%,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重度狭窄敏感性99%,特异性96%阳性预测值90%,阴性预测值100%。结论:MSCT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宽体探测器CT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心脏CT成像中冠状动脉的可视性及成像质量。方法:连续纳入172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4组,组1(年龄≤1岁,97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8例)、组4(年龄>10岁,9例)。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利用4分法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共11个节段)的显示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另一名放射科医师记录升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分析评价CHD患儿冠状动脉的可视性并对4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本组CHD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2.2%,冠状动脉总可视率87.1%,开口、近段、中段及远段可视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7.1%(331/341)、90.5%(617/682)、76.6%(262/342)及63.3%(324/512)。冠状动脉11个节段中左主干开口可视率最高98.8%,回旋支远段可视率最低44.2%。不同年龄组间的图像质量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新型宽体探测器CT对CHD患儿行心脏CT扫描成像中对冠状动脉的显示效果佳,可以满足对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etion angiography,DSA)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DM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NDM组),均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1)糖尿病组的血管狭窄发生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且均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血管部位(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血管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脑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均以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较常见,同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