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1例,C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A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3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DP、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A途径诱导下血小板抑制率中 A组和B组显著高于C组(P<0.05),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中A组、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从两个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且出血风险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血糖升高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多年来,从临床中发现几乎所有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糖浓度均有明显升高,而轻、中度中毒患者则不尽然。基于临床患者的需要,我院从2004年5月起,开始对AOPP患者血糖升高进行了正规观测并估价了它与病情的关系,企图再为判断AOPP患者的病情提供新的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探讨的影像学诊断思路构建和分析.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4月之间进行单纯孢疹病毒性脑膜炎治疗的患者56例,其中重症脑炎组36例,普通脑炎组20例.比较2组影像学阳性检出率及病灶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例重症脑炎患者经CT及MRI检出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20例普通脑炎患者经CT及MRI检出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6例重症脑炎患者经CT检出多发病灶与MRI检出多发病灶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 急性单纯孢疹病毒性脑膜炎的MRI比TC的检出检出阳性率高且多发病灶多,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常四鹏 《河北医学》2013,19(3):381-383
目的:研究脑血栓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以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脑梗塞患者MPV、PDW、PLT、P-LCR等四项关键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梗塞面积的增加,差异性更加明显。结论:患者MPV、PDW、PLT、P-LCR等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梗塞病情及病程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预先短暂性缺血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发作间隔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神经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10-02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存在预先TIA患者131例(61.50%)为脑梗死A组,预先发生TIA患者82例(38.50%)为脑梗死B组,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从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发作时间间隔三个方面分析2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情况。结果脑梗死A组Ⅰ级预后79例(60.31%),脑梗死B组Ⅰ级预后56例(68.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梗死B组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在2~3次、发作时间10min与脑梗死间隔≤1周时与脑梗死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前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会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与短暂性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与脑梗死时间间隔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