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的30%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对照组不监测脑血流,将尼龙栓线插入深度为1.8 cm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前和模型后24 h分别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模型后24 h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实验组8只大鼠模型后24 h均出现典型偏瘫症状,mNSS评分稳定在10分~13分,梗死体积稳定性和均一性好,为37.5?.9%。对照组8只大鼠mNSS评分稳定性较差,其中5只大鼠的mNSS评分为10分~13分,5只大鼠的脑梗死灶和实验组相似,但有3只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实验组(P < 0.05)。实验组的模型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模型成功率为62.5%(P < 0.05)。结论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均一性。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中央区单发转移瘤外科治疗的相关经验,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疾病预后。方法本组病例分为Ⅰ型7例(皮质脊髓束位于肿瘤前方)和Ⅱ型4例(旁中央小叶受侵,皮质脊髓束位于肿瘤外侧)。分别选择经中央沟入路和对侧纵裂经大脑镰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开展辅助治疗。结果肿瘤均全切,72.7%为肺腺癌转移。10例(90.9%)患者术后一个月神经功能稳定改善,无严重并发症,8例(72.7%)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大于等于70。术后随访6~3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结论单发中央区转移瘤应积极开展以规范化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个体化分型和手术入路有利于全切肿瘤、保护重要神经功能、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和功能保留对神经外科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显露、内听道磨开及囊性肿瘤切除等技巧。方法:总结41例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切口长6cm,骨窗直径约3cm)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中的技巧操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39例(95%),次全切除2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88%),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7例(17%),Ⅱ级15例(37%),Ⅲ级5例(12%),Ⅳ~Ⅴ级9例(22%),Ⅵ级5例(1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9例(22%),保留有效听力7例(17%)。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对大鼠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进行脑室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在10~13分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渗透压泵给药组、常规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大鼠。模型前和模型后24h、3、7和14天分别行mNSS评分;模型后14天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模型后14天,渗透压泵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优于常规给药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为28.6%±5.8%,低于常规给药组(35.5%±7.6%)和对照组(38.2%±6.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应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脑室给药是可行和有效的,这种缓释的给药方式显著优于单次脑室内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7.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运用各种电生理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手术造成的永久性神经损伤,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IONM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肌电图、脑电图等技术。目前,凡可能影响脑、脊髓及神经根等功能的手术,大多可通过IONM进行监测,尤其在神经外科、骨科手术中报道较多。然而,国内肿瘤外科IONM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IONM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探讨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效果.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初治患者11例,2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位于大脑半球.肿瘤最大径2.5~6cm,平均4.1cm.开颅手术,冰冻病理证实为分化较差的胶质细胞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将卡莫司汀注射液62.5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均匀喷洒灌注于术腔,留院观察10 ~22天.结果 住院期间并发症包括:癫痫1例,感染1例,失语1例,发热2例,皮下积液2例.间变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随访6~25个月,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影像进展.生存患者karnofsky评分60~ 80分,平均66分.结论 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用于初发高级别胶质瘤术中治疗,不影响术后放疗,结合辅助放疗后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