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CP)治疗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CP治疗COVID-19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9月1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RCT,包括153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P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RR=0.99,95%CI(0.93,1.05),P=0.63]或生理盐水组[RR=1.06,95%CI(0.60,1.86),P=0.84]相比,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标准血浆相比,CP组病死率更低[RR=0.59,95%CI(0.37,0.95),P=0.03]。此外,与空白对照或生理盐水相比,CP治疗不能改善28~30天临床病情;疾病早期和随机化分组时不需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给予CP治疗不能降低病死率。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空白对照或生理盐水相比,CP治疗COVID-19患者不能降低病死率。但当病情发展到需要使用标准血浆时,CP治疗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另外,疾病早期或非危重COVID-19患者使用CP不能降低病死率及改善临床症状。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3.
口服L-赖氨酸对小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云龙  王兴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1960-1961
目的:为了解小儿膳食中添加L-赖氨酸后的营养状况,评价L-赖氨酸在在小儿生长发育及营养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40名饮食正常的小儿,根据他们的膳食中添加L-赖氨酸与否分成3组:未添加组(A组),添加后一个月组(B组),添加后三个月组(C组)。然后分别按组测量这40名小儿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臂围;抽股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锌、铁、铜、钙、镁离子浓度。采用组间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所有检测指标中身高、体重、血锌、铁、铜、钙浓度经统计分析显示3组间对比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身高在添加L-赖氨酸后2个月与3个月无明显差别;血清镁离子只在B组与A组有显著差异。而头围、胸围、臂围、血红蛋白、总蛋白及白蛋白等指标无统计学上差异,但食物中添加L-赖氨酸后1个月、3个月均比未食用有升高趋势,食后3个月比食后1个月有增加的趋势。结论:膳食中添加L-赖氨酸对小儿的身高、体重、血锌、铁、铜、钙浓度有明显升高作用,对血红蛋白、总蛋白、血白蛋白、镁离子可能也有一定的营养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质体包裹A20及其突变体mA20-ZnF4-7(mA20Δ)质粒对脂多糖(LPS)攻击所致内毒素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LPS攻击小白鼠制备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单纯内毒素组、空质粒组、脂质体包裹mA20质粒治疗组(L-mA20组)、脂质体包裹mA20Δ质粒治疗组(L-mA20Δ组)。以ELISA检测各组血浆TNF-α、IL-1β表达,并于12h时间点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L-mA20组和L-mA20Δ组的TNF-α在各时间点表达(pg/mL)分别为:6h(304.696±6.087)(、304.985±6.291),12h(321.217±10.579)、(256.580±33.524),24h(307.594±11.181)(、280.348±11.698);与单纯内毒素组、空质粒组的TNF-α表达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2)L-mA20组和L-mA20Δ组的IL-1β在各时间点表达(pg/mL)分别为:6h(256.989±3.921)、(263.655±5.645),12h(205.724±4.827)、(154.690±1.380),24h(165.724±7.772)(、101.816±3.259);依时间有显著性下降趋势;与单纯内毒素组、空质粒组的IL-1β表达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3)病理观察结果显示:L-mA20组和L-mA20Δ组的肝、肺损伤均较单纯内毒素组、空质粒组轻;与NS相比,肝、肺损伤无明显差别。结论尾静脉注射被脂质体包裹mA20及其突变体mA20-ZnF4-7质粒对内毒素血症小鼠有相似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结构更简单的A20蛋白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脓毒血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应用价值,分析降钙素原与小儿脓毒血症相关性.方法 对160例治疗组和148例对照组的患儿分别进行PCT测定,并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血培养结果与PC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75,P>0.05).以PCT≥2ng/ml和hs-CRP≥10mg/L作为临界值,治疗组PCT和hs-CR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WBC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55,P>0.05).PCT对脓毒血症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约登指数均显著优于WBC计数,并且比hs-CRP的特异性更高.结论 PCT可以作为脓毒症判断的早期实验室指标,并且可能反应病情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6.
继发性面肌痉挛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继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我科收治的6例继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薄层头颅CT扫描发现5例,1例术中证实.2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及1例桥小脑角胆脂瘤行肿瘤切除减压,同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小脑镰旁脑膜瘤行后正中入路脑膜瘤切除术;1例桥脑胶质瘤行放射治疗;1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未做治疗.结果:4例手术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化学性脑膜炎,经治疗痊愈.结论:继发性面肌痉挛多由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引起;大多合并其他后组颅神经或脑功能损害;术前薄层头颅CT扫描可作为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术中切除肿瘤同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出现“新常春藤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航空总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且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记录术后“新常春藤征”出现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出现“新常春藤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45例患者,左侧手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96.43%,27/28)、右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21.43%,6/28),右侧手术后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9/17)、流涎和吞咽困难(3/17)。术后26例(57.78%)出现“新常春藤征”,分别位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9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后部(6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和后部(5例)。根据性别、年龄、病程、术前有无“常春藤征”、手术侧别、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层,术前无“常春藤征”、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3 d和恢复时间≤7 d的患者术后“新常春藤征...  相似文献   
8.
转录因子NF-κB的失控能介导肿瘤和多种炎症性疾病,包括锌指蛋白A20在内的几种蛋白质紧密的控制着它的活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BP)在危重症患儿救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0月到2014年5月在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进行 BP 治疗的30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30例患儿中,年龄2个月至12岁,男16例,女14例,其中13例为重症噬血细胞综合征(HPS),10例为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7例为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结果30例患儿中单纯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CVVH)9例,单纯进行血浆置换(PE)5例,CVVH 联合PE 治疗16例。共进行 PE 治疗63次,CVVH 治疗47次。30例患儿中存活21例,死亡9例,总体存活率达到70%,其中重症HPS 的生存率为61.5%(8/13),重度 ARDS 的生存率达到80.0%(8/10)。结论 BP 治疗逐步应用于 PICU ,在重度 ARDS 患儿等危重症患儿的救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坏疽性深脓疱疹的临床特点及其在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1例坏疽性深脓疱疹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8例,女3例;7例小于1岁,年龄最大2岁,均诊断为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皮疹为单一病灶2例,多发病灶9例;病灶位于躯干7例,肛门与会阴5例,四肢5例,头面3例.皮疹最早在病程第2天出现,最晚在第10天出现,平均出疹时间在病程第5天,病程3d内出现6例;入院前出现皮疹7例,住院前平均病程6d.所有患儿均存在发热和多器官功能损害,细菌培养都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其中血培养阳性7例,其他4例患儿分别是坏疽皮肤组织、疱疹穿刺液或皮肤创面渗液、腹腔穿刺液、胸腔穿刺液培养阳性,最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报告时间是在发病第5天,所有患儿坏疽性深脓疱疹出现的时间都早于培养结果报告时间.患儿入院后立即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9例在早期使用了敏感抗生素,8例进行了外科治疗,4例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存活9例,死亡2例,住院天数为l ~63 d,平均30 d.结论 坏疽性深脓疱疹是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特征性表现,认识和发现这种特征性皮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