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拓扑替康血液毒性反应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拓扑替康的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拓扑替康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113例初次接受3个周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三组,TP组53例(拓扑替康0.75mg/m2,顺铂20mg/m2,第1~5天);NP组30例(去甲长春花碱25mg/m2,第1,8天,顺铂20mg/m2,第1~5天);HP组30例(羟基喜树碱6mg/m2,顺铂20mg/m2,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第3周期末评价血液毒性。结果:化疗有效率TP组39.62%,NP组33.33%,HP组30.00%,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血液毒性反应中,TP组白细胞Ⅲ级下降18例,Ⅳ级15例,Ⅲ~Ⅳ级下降占62.26%,白细胞Ⅲ~Ⅳ级下降与NP和HP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P组血小板Ⅲ级下降15例,Ⅳ级下降13例,Ⅲ~Ⅳ级下降占52.83%。血小板Ⅲ~Ⅳ级下降反应与NP组和HP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拓扑替康具有较重的血液毒性反应,尤其是Ⅲ~Ⅳ级反应,以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为主。临床应用期间应注意血象监测,适时采取措施,即使发生Ⅲ~Ⅳ级骨髓抑制反应,对患者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抗抑郁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作为辅助性干预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伴发抑郁治疗中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组,全部患者在不受干扰、继续常规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进行抗抑郁药物辅助性干预治疗,抗抑郁药物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20mg/d(氟西汀组)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250mg/d(氯丙咪嗪组)口服,分别于服药当日及服药后3周进行相关各项指标的评定比较。观察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对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抑郁症状的作用及疗效;观察抗抑郁药物与止痛药物联合应用对患者疼痛程度、强度的影响;观察抗抑郁药物应用的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氟西汀组患者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绪也有一定的缓解,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NRS在两组患者中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在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三项不但未见改善,反而加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和生活乐趣四项治疗前后比较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氟西汀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氯丙咪嗪组患者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较明显的抗胆碱样副反应、药疹和体位性低血压。结论 在恶性肿瘤的疼痛治疗中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泽菲)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后的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后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9例,采用吉西他滨(泽菲)1000 mg/m2,d1、d8,静滴;顺铂30 mg/m2,d1、d8,静滴,21 d为1个周期。结果29例患者中,CR 1例,PR 11例,SD 9例,PD 8例,客观有效率为41.4%,中位生存期13.2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5.4个月。毒副作用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较高,有生存优势,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 BDNF/NSCs)移植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TBI)模型后,对移植细胞存活数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Feeney法制备TBI模型,于造模后72 h,随机分为两组:BDNFN/SCs 移植组及NSCs移植组,将3μL(1×108/mL)BDNF/NSCs或NSCs直接移植于脑损伤区。分别于移植后1、2、3和4周取脑组织,冻存或制备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移植细胞存活数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Erk1/2、Ras蛋白的表达;通过RT-PCR技术检测脑损伤区及周围组织中Trx、Trkβ基因的表达。结果 BDNF/NSCs组和NSCs 组细胞存活数随移植时间延长而减少,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BD-NF/NSCs组移植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NSCs 组(P<0.05);BDNF/NSCs组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细胞的p-Erk1/2、Ras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NSCs组(P<0.05);与NSCs组比较,BDNF/NSCs组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中Trx、Trkβ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强( P<0.05)。结论 BDNF基因转染NSCs移植大鼠TBI后,能够明显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上调Trkβ、p-Erk1/2、Ras及Trx的表达。 BDNF与其受体Trkβ结合后,可能通过Ras/Raf/Erk途径激活其下游的Trx基因从而激活细胞的抗氧化作用,进而减少移植细胞的氧化损伤,提高移植细胞在脑组织损伤区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动脉介入栓塞术后所引发的栓塞后综合征包括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和局部组织脏器的功能减退。其中疼痛多认为是栓塞治疗后组织器官的缺血、水肿和坏死所致。以往对介入术后疼痛多采用止痛药物对症治疗,我们曾采用多瑞吉(Durogesic,芬太尼透皮贴剂)在介入栓塞术前12小时提前应用以预防栓塞术后疼痛的发生和缓解疼痛程度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化疗与手术序贯治疗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68例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行Seldinger改良法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行肠系膜下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根据肿瘤对盆腔转移、侵袭情况加用肠系膜下动脉化疗药物动脉灌注。化疗后对可以进行手术者行肿瘤切除术或肿瘤减瘤术,术后继续动脉化疗至少2~3周期。评价化疗疗效、2期手术切除率及毒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有效率(CR+PR)为80.88%(55/68)。2期手术切除率为39.70%(27/68),其中,卵巢癌2期手术切除率为44.0%(22/50),子宫颈癌2期手术切除率为27.8%(5/18),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施行2期手术病例的生存期明显高于单纯动脉化疗而未行2期手术病例,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轻到中度。结论:肠系膜下动脉的造影、灌注应作为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动脉化疗的常规步骤实施。动脉化疗与手术序贯治疗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方法,显著提高了肿瘤的2期切除率、有效率,延长了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TAM)与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1)来曲唑治疗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3-06-01-2007-06-01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50例有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为标准治疗后给予戈舍瑞林(3.6 mg,每28~30 d皮下注射1次,至少1年),其中联合应用TAM(20 mg/d,连续5年)的为TAM组(n=25),联合应用来曲唑(2.5 mg/d,连续5年)的为AI组(n=25),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I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74个月(中位PFS为72个月),高于TAM组的10~74个月(中位PFS为49个月),x2=5.90,P=0.015 2;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分别为28~80和25~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15.两组患者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关节疼痛不适感、潮热或多汗、阴道干涩和焦虑易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AI治疗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戈舍瑞林联合TAM,而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和安全性。方法:147例无心脏疾患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按照病理分期应用常规剂量和方法化疗(Ⅱ期,对照组)及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Ⅲ期,观察组),连续6个周期,第2,4,6周期末和化疗后第3、6个月分别检查心电图、心功能评价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射血分数。观察组表阿霉素应用80mg/m2,持续24h静滴。结果:化疗第2周期末,心脏毒性反应几乎未发生。第4周期末开始,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增加。化疗停药后患者的心脏毒性逐渐下降,心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发生率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与常规剂量使用方法相当,安全性较高,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化疗药物致骨髓抑制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对110例恶性肿瘤动脉化疗的患者行术后骨髓抑制期穴位(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关元、气海)针刺和针刺加地塞米松5mg注射治疗。结果:针刺治疗和针刺加药物注射均有效的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针刺加穴位注射组疗效更佳。结论:针刺可以有效的刺激骨髓固化疗药物所致的急性短期抑制,针刺加穴位注射可以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及外周血的低血象期,二者结合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效果,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雷莫司琼在介入术前给药预防由顺铂、表阿霉素等引起的胃肠反应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恶性肿瘤患者156例,随机分成两组:雷莫司琼和格拉司琼组各78例。入选病例为具备介入动脉化疗或(和)栓塞治疗适应证且化疗方案中均含有顺铂≥50mg/m~2或(和)阿霉素≥40mg/m~2(吡喃阿霉素≥40mg/m~2,表阿霉素≥80mg/m~2)化疗药物。两组分别于化疗前15~30min取雷莫司琼注射液0.3mg,格拉司琼3mg加入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观察患者第1~3天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情况,并观察两种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0~6h,0~12h,0~18h和0~24h,第2,3天雷莫司琼和格拉司琼对食欲不振、恶心和止吐作用的有效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现头痛、头重感、口干、便秘、腹泻、身体发热感、疲倦、嗜睡、失眠、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两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雷莫司琼作为新一代的高效高选择性5-HT_3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的拮抗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反应,具有较好的使用安全性,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