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坐位咳痰与侧卧位咳痰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体温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120例。采用座位排痰58例(观察组),侧卧位排痰62例(对照组)。两组咳痰前均予胸背部联合叩击,观察组叩击后采取坐位进行有效咳痰;对照组叩击后采取侧卧位进行有效咳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排痰后1周内每日咳痰量明显增加(P<0.05),排痰后7、14 d肺部听诊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排痰后14 d咳痰显效率明显增高(P<0.05),排痰后第二周每日最高体温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坐位咳痰对病人体温恢复效果优于侧卧位咳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30例,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开颅去骨瓣后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进行亚低温处理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两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3.3%(4/30)和33.3%(10/30),对照组分别为36.7%(11/30)和63.3%(19/30),两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性脑降温对防治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结果出血组的CD34+细胞与CD133+/CD34+细胞在卒中后1-7 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1 d时相比,出血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卒中后2 d急剧下降,3 d时开始逐渐上升,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CD133+/CD34+细胞数从卒中后1 d时开始逐渐升高,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均出现动员,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可能是急性出血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 EPC的数量,并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PBEPC)变化趋势.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EPC在超急性期含量明显增多,并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在急性期第7天再次达到高峰; EPC的动员能力可能随年龄增长减弱,外周血中EPC含量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PC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观察的指标,同时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今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肿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我院2006-01~2013-01间共收治颅内肿瘤患者18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此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率95.3%,平均输血量(286±180)ml,恢复良好率98.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术后病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方法:对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0例为观察组,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降温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P〈0.05)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脑部降温防治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我科设计了一种包头带(专利号:ZL2007300079029),介绍如下. 1.构造与原理:如图1示,包头带由一主带(A)与五条副带(B)构成,每条副带外侧面有不同高度对应一致的三个绳孔(E).主带两端的内外面分别有一条用于固定的粘贴(C),绳子(D)用于穿过每条副带的一个绳孔以固定副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11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别于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后第1~7天和对照组体检当天对外周血中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117+/CD34+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使用CELLQuest软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CD34+细胞与KDR+/CD34+、CD133+/CD34+、CD117+/CD34+细胞在出血性卒中后1~7d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和CD117+/CD34+在1~2d时先下降,后逐渐上升;KDR+/CD34+和CD133+/CD34+细胞在1~5 d时逐渐升高,均在5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3.5)×105和(16.7±3.3)×105。与1 d时相比,CD34+细胞在5、6 d时分别为(27.4±6.3)×105和(25.4±5.7)×105,KDR+/CD34+、CD133+/CD34+细胞在4、5、6d时分别为(10.2±3.1)×105、(14.8±3.5)×105、(12.1±3.4)×105和(14.3±3.6)×105、(16.7±3.3)×105、(13.1±4.0)×105,CD117+/CD34+细胞在5d时为(21.3±4.2)×105,均高于脑出血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D34+群体中,与对照组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1~7 d时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d时为(6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 d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5 d时为(55±6)%,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 d时为(65±4)%,CD117+/CD34+细胞比例在4d和5d时,分别为(69±6)%和(72±6)%,均出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细胞亚群发生了变化,推测不同细胞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潜能,KDR+/CD34+和CD133+/CD34+可能是急性出血性卒中的早期敏感指标,而CD117+/CD34+则在早期即被大量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