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GIuR5、GluR6在马桑内酯与ATPA致痫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不同表达及其在致痫模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ATPA和马桑内酯(coriaria laetone,EL)分别诱导处理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GluR5、GluR6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结果 ATPA作用后星形胶质细胞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GluR6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CL作用后星形胶质细胞GluR5和OluR6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ATPA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GluR5受体,而CL下调星形胶质细胞的GluR5、GluR6受体,提示GluR5、GluR6在不同致痫剂诱导的癫痫活动中有不同的作用机制,CL对GluR5和GluR6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人和动物的循环血液中存在一群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祖细胞,CD34抗体标记阳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分化成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形成。所以学者们又将这一部分细胞称为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在体内缺血或体外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循环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能够定向迁移到缺血或损伤部位,参  相似文献   
3.
巴曲酶对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局灶血管表面P-选择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ABC法显示使用巴曲酶后局灶血管表面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使用巴曲酶可以使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血管表面第24 h和第4 d时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巴曲酶可以降低血管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 对缺血脑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3岁,因头痛30余天于2005年8月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侧额部持续剧烈疼痛,活动后加重,伴恶心、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数小时发作1次,每次持续几十分钟,头痛程度渐加重,不伴发热、意识丧失、复视、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饮水呛咳。当地医院查见双侧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升高、血常规及生化正常,中度异常脑电图,脑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拟诊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脱水对症支持治疗14天,头痛略减轻,但视乳头水肿无变化。入院前6天,患者头痛再次加重急诊入院。入院内科查体:痛苦表情,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神经专科查体异常体征: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双侧病理征(+),双侧克氏征(+)。入院次日血常规、生化、免疫学和激素水平检查正常,腰穿示脑脊液压力〉250mmH2O2常规、生化正常;抗酸杆菌及革蓝染色涂片(一),墨汁染色(一)。头颅CT示.头颅CT显示大脑镰中下份略显增厚和小脑上池Galen静脉高密度影(1A),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1B),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图1)。头部MRI未见异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静脉期示Galen静脉入窦处狭窄,静脉窦显影延迟,深部静脉异常引流至岩窦和海绵窦(图2)。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和甘露醇脱水治疗2周,患者头痛明显减轻。停用甘露醇和低分子肝素,继以华法林钠(商品名:华法林)抗凝,2周后头痛消失、视乳头水肿消退。继续口服华法林6月,随访1年,患者头痛未再发。  相似文献   
5.
徐鸿儒  杨蓉  姚治平  杨若澜 《华西医学》2010,(12):2266-2268
目的分析床旁陪护行为对视频脑电图的影响,总结护理指导的意义。方法 2008年79月对214例患者行24h视频脑电图监测(videoEEG,VEEG)监测,每例患者留一床旁陪护。重点观察坐床沿或同睡、用手机、拍打及按摩行为,并比较初次及再次护理指导后上述行为发生情况。结果坐床沿或同睡、用手机、拍打、按摩均可影响VEEG,初次指导后以上行为出现率分别为62.6%、55.1%、30.4%、20.1%;再次指导后以上行为分别减少78.4%、75.4%、78.5%、79.1%,VEEG监测质量均有提高。结论应将规范床旁陪护行为的指导贯穿于VEEG监测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是以缓慢进行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轻瘫为特征表现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1].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作为目前排名前三的致死、致残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诸多可能促进疾病发生和影响疾病进程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是脑卒中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的研究显示,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的睡眠状态也是脑卒中重要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脑卒中与睡眠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拉萨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302例脑卒中患者(男179例,女1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拉萨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5±10.4)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23例(73.8%),脑梗死43例(14.2%),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12.0%),发病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1,P=0.018).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90.0 h,脑梗死患者平均时间最长(181.0 h).脑出血和脑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酒、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结论 脑出血是拉萨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中主要的临床类型,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较其他地区长,高血压、饮酒是当地常见的危险因素.普及脑卒中疾病常识和及时就诊的观念,提高当地群众对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意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