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0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观察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例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大体及光镜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并且位于食管的中下段,多呈息肉样或蕈伞样突入食管腔,细胞成分较多,可见异型梭形的纤维细胞,圆形、卵圆形的组织细胞,单核及多核的巨细胞,少量的炎细胞,核分裂较多见。免疫组化:Vimentin(+)、CD6(8+)、SMA(-)、S-100(-)、CD11(7-)、CD3(4-)、CK(-)、EMA(-)、HMB45(-)。结论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既往已有研究证实经皮射频消融在有效灭活肿瘤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抗原呈递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目的:观察肝脏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OX-62,OX-6和CD86的表达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完成。 材料:选用SD大鼠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射频后1周组各6只。 方法:对照组大鼠处死后抽取外周血2 mL。将射频后1周组大鼠肝脏左叶牵出,斜置电极针入肝,展开电极针,射频作用时间 4 min。射频完毕给予抗感染治疗,射频治疗后1周处死后抽取外周血。 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鼠肝射频后大体和病理学改变。②射频前后外周血内单个核细胞OX-62,OX-6以及CD86表达水平。 结果:鼠肝组织射频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中心到外围呈凝固性坏死-细胞变性-肉芽组织形成的演变特点。射频后1周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标志OX-62的阳性表达率为(0.70±0.16)%,显著高于对照组[(0.34±0.08)%,P < 0.05]。2组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OX-6,CD8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射频消融可促进大鼠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数量增多,可能会对提高机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抗原提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组织形态学及其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 L C) 的组织形态特点、组织分型及一般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就其诊断标准及分型提出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同期乳腺癌1615 例,从中查出56 例 I L C 病例供研究,分析病历,观察 H E组织切片,全部病例有随访材料。结果 发生率占全部乳癌的3 .5 % (56/1615) 。组织学类型分三大类:经典型35 例(625 % ) ,小叶原位癌为主型6 例和其它型( 包括印戒细胞型1 例,组织细胞型4 例,腺泡型3 例,小管型4 例,梁状型2 例,实性型1 例) 。本研究提出8 项特殊形态做为 I L C 病理诊断依据,各项出现率均在50 % 左右。另有两种形态很值得注意,一为纤维化倾向,一为炎症变化。本文收集的有关发生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 T N M 分期, E R、 P R 检测等与一般性乳腺癌比较, I L C 更倾向于有利预后因素,但差别不显著。 I L C 的预后较好,5 年存活率为85 .2 % 。结论 浸润性小叶癌具有自己固有形态诊断标准。观察证明,其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率均与一般乳腺癌差别不明显,有时形态鉴别也有困难,加之腺泡导管间可以互相演化,故认为除经典型外,其它类型诊断宜慎重,其概念范围不宜无限制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0岁。进行性消瘦,乏力1年。1周前B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于1998年3月15日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胸部CT示双肺多发转移灶。于25日行右肾切除术。临床诊断:右肾癌?病理检查:肾脏及周围脂肪组织为15cm×8.5cm×8cm,被膜完...  相似文献   
5.
c—erbB—2,p53.CEA及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cerbB2、p53、CEA及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对23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腺癌的p53,CEA,cerbB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66%,77%,鳞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28%,35%;鳞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腺癌。cerbB2、p53、CEA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只有PCNA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9%,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CEA的表达与生存期有关,生存6个月以下和12个月的患者的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20%(P<0.05),CEA的阳性率分别为60%,40%(P<0.05),从而提示p53和CEA表达阳性率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72岁。主诉腹部隐痛 1个月 ,伴恶心、呕吐 ,无发热或畏寒。临床查体发现腹部脐偏左可触及一类圆形肿块 ,大小约 8cm× 7cm。CT检查发现腹腔内肠系膜源性肿物 ,B超显示左侧腹腔不均质实性占位。术中见小肠系膜有一约 2 5cm× 2 0cm包块 ,与小肠关系密切 ,行肠系膜切除及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患者接受联合化疗 ,随访 6个月无复发。病理学检查 :类圆形肿物 ,位于小肠系膜内 ,大小为10cm× 8cm× 3cm ,肿瘤无包膜 ,质地中等 ,与肠壁关系密切 ,肠腔无堵塞 ,肠黏膜完整无破坏。肿物切面呈灰黄、灰白相间 ,边界不清 ,呈侵袭性生长。镜检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年龄、入院时神经系统功能评分(NIHSS)等指标,随访发病后12个月内生存结局,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影响生存因素的分析。结果 (1)患者发病14 d及1、6、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9.8%、77.3%、74.2%和70.9%(Kaplan-Meier法)。(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年龄、入院时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NIHSS和脑中线结构偏移与脑卒中12个月生存预后相关(P〈0.01)。(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入院时GCS(RR=0.727)、NIHSS(RR=1.137)和年龄(RR=1.07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入院时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严重和昏迷程度是脑卒中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PS2蛋白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收集我院和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1990-1996年间乳腺癌切除标本42例,分析.PS2蛋白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组织标本:病例选自我院和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1990—1996年间乳腺癌切除标本,共42例,均为女性,有5年以上的随访资料,病理诊断明确。年龄30—70岁,平均47  相似文献   
9.
背景:既往已有研究证实经皮射频消融在有效灭活肿瘤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抗原呈递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目的:观察肝脏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OX-62,OX-6和CD86的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完成.材料:选用SD大鼠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射频后1周组各6只.方法:对照组大鼠处死后抽取外周血2 mL.将射频后1周组大鼠肝脏左叶牵出,斜置电极针入肝,展开电极针,射频作用时间4 min.射频完毕给予抗感染治疗,射频治疗后1周处死后抽取外周血.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鼠肝射频后大体和病理学改变.②射频前后外周血内单个核细胞OX-62,OX-6以及CD86表达水平.结果:鼠肝组织射频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中心到外围呈凝固性坏死-细胞变性-肉芽组织形成的演变特点.射频后1周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标志OX-62的阳性表达率为(0.70±0.16)%,显著高于对照组[(0.34±0.081)%,P<0.05].2组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OX-6,CD8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促进大鼠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数量增多,可能会对提高机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抗原提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