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龙琥醒脑颗粒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龙琥醒脑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脑CT检查结果、颅内血肿以及脑水肿体积、NHISS评分、ADL生活能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各时间点的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HI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NHISS和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0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龙琥醒脑颗粒,能够有效对抗急性脑出血后出现的脑水肿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分别经股静脉-岩下窦、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直接开放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可控微弹簧圈和ONXY胶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 7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消失。1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翼丛引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行压颈治疗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头痛伴呕吐及外展神经麻痹,1周后缓解。5例患者术后随访3~26个月症状未见复发,其中4例均于术后3月复查DSA未见异常,1例残留瘘口的患者术后6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残留瘘口消失。结论经静脉入路栓塞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研究组),另34例采用间隔腰椎穿刺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根据监测行开颅手术15例,对照组手术13例。两组手术患者术后1 h、6 h、12 h、24 h ICP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ICP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72 h和3 d GC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术后72 h和3 d GC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死亡2例,GOS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15例,Ⅴ级7例;对照组死亡3例,GOSⅡ级7例,Ⅲ级15例,Ⅳ级6例,Ⅴ级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出现1例颅内感染的患者,对照组出现2例颅内感染的患者,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49,P=0.55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在病情判断及手术时机选择方面疗效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琥醒脑颗粒治疗中轻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和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中轻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均伴有认知障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龙琥醒脑颗粒,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包括神昏谵语、瞳孔散大、软瘫乏力、四肢强直积分。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认知障碍初步评价表(COG-12)》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障碍改善效果。于治疗前后采集血样,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5-HT水平,并分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昏谵语、瞳孔散大、软瘫乏力、四肢强直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OG-12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TNF-α、5-HT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琥醒脑颗粒治疗中轻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能进一步缓解中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症状,改善认知障碍,减轻机体炎症,并下调5-HT水平,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液态栓塞剂Onyx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应用和经验。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3月应用液态栓塞剂Onyx成功治疗cAVM23例,畸形团的大小〈3 cm7例,3~6 cm(含3cm和6cm)12例,〉6 cm 4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置入动脉鞘,导管通过动脉鞘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微导管和微导丝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缓慢注入Onyx液态栓塞剂栓塞动静脉畸形。结果栓塞后cAVM 5例完全消失,8例达90%以上,7例达80%~90%,3例在80%以下,5例在行Onyx胶栓塞术后3个月再次行Onyx胶栓塞,8例Onyx胶栓塞后3个月改行γ刀放射治疗。1例颅内血肿遗留,对侧肢体偏瘫,其余病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Onyx液态胶对cAVM的栓塞具有明显的效果,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的优点,但应正确采用栓塞技术和注意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癫痫俗称“羊癫疯”或“羊角风”,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人们现在通俗称其为“抽风”。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所致、大脑功能失调的慢性脑部疾病。患者癫痫发作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内镜组32例,侧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组(简称侧脑室引流组)32例。观察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侧脑室引流组,为(122.03±24.53)min vs.(89.69±13.84)min,住院天数短于侧脑室引流组,为(12.81±3.68)d vs.(19.00±5.40)d,P=0.000。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为78.31%±8.00%,高于侧脑室引流组的51.50%±11.63%,P=0.000。神经内镜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较侧脑室引流组低,为12.5%(4/32)vs.34.4%(11/32),P=0.039。术后随访6个月,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电话回访,发现神经内镜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高于侧脑室引流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低于侧脑室引流组(P=0.000)。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临床效果更好,清除颅内血肿更全面,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低,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琥醒脑颗粒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相关性及龙琥醒脑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龙琥醒脑颗粒鼻饲,疗程14 d。通过监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颅内压、脑损伤灶及周围水肿带体积改变评定两组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结果治疗7、14 d后,观察组GCS评分、颅内压、脑水肿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IL-6含量均于第3天达高峰,与脑水肿高峰期及GCS评分最低值相吻合;第7天两组患者TNF-α、IL-6含量均较第3天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更快(P<0.05或P<0.01)。结论血清TNF-α、IL-6的含量可反映sTBI继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龙琥醒脑颗粒可提高sTBI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侧裂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侧裂小骨窗手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侧裂组),失访10例;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103例(传统组),失访21例,回顾性比较两组获得随访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830,P=0.400);侧裂组术后1月GOS分级明显优于传统组(χ^2=12.553,P=0.000);术后30 d死亡结局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侧裂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获益(χ^2=4.024,P=0.045);侧裂组患者术后6月ADL评分优于传统组(χ^2=5.914,P=0.015)。结论经侧裂小骨窗手术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但术后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获益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