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伤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在6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的患者中分析了着力部位,年龄,伤型,血糖,高热等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和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69.66%,发现后枕部着力是造成特重型颅脑伤最常见的致伤方式,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多发血肿合并脑挫裂伤,高血糖,高热,脑疝形成等均显著增加死亡率,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后期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敲低miR-21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脂质体介导转染miR-21反义寡聚核苷酸(miR-21 inhibitor)敲低U87细胞miR-21的表达。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转染后U87细胞miR-21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水平,流式法评价转染后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变化,并结合Western印迹及RT-PCR验证在U87细胞中miR-21和hTERT间关系。结果体外转染反义miR-21寡聚核苷酸能明显抑制U87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并且能够明显下调hTERT表达。结论反义miR-21可能通过下调hTERT表达抑制胶质细胞生长,miR-21可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pcDNA3.1(+)为骨架,构建并鉴定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含R132H突变的人源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hIDH1R132H)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序列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EGFP片段为模板,扩增出IRES/EGFP片段,并在5’末端引入3×Flag标签;通过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法,以pCMV-sports6-hIDH1为模板,扩增hIDH1R132H基因片段,并在3’末端引入3×Flag标签;通过PCR连接两种产物后经双酶切定向克隆入pcDNA3.1(+)骨架;转化大肠杆菌后挑取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检测及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PCR检测7个菌落中有6个阳性克隆,DNA测序发现引入了hIDH1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DH1R132H/3×Flag/IRES/EGFP,为研究人胶质瘤组织中R132H突变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脓肿误诊为胶质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对23例误诊为胶质瘤的脑脓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临床表现与胶质瘤相似,CT及MRI难以鉴别,23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行脓肿全切除术,3例行脓肿壁大部分切除加脓肿腔引流术。结论:瘤型脑脓肿术前常出现误诊,术中见到脓液才确诊.如何避免术前误诊,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经CT/MR检查证实并作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例有20例出现了并发症占46.5%,其中分流管堵塞12例,合并切口感染3例,颅内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脑积水V-P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是与术式相关的主要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utcome of non-operative treatment with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intraventricular drainage for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 including complications, mortality and favorable outcome. METHODS: Thirty-nin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a nonoperative treatment group and 38 patents to a surgical intraventricular drainage group. Each patient's outcome was evaluated 3 years after treatment by using Glasgow Outcome Scale. RESULTS: In th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group the rate of favor able outcome (good recovery or mild disability) was 89.74% (35 of 39 patients) and the mortality was 2.56% (1 of 39 patients). In the surgical intraventricular drainage group the rate of favorable outcome was 71.05% (27 of 38 patients) and the mortality was 13.16% (5 of 38 patients; P<0.05). Mortal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may be better than surgical intraventricular drainage for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实施开颅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130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分为观察组(发生急性脑膨出)和对照组(未发生急性脑膨出)。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为30.8%。经单因素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致伤原因、有无脑脊液漏以及合并多发伤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首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受伤至手术时间3 h、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合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以及合并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首次GCS评分低、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以及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DTIH和PADBS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几率较高,且与入院后首次GC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DTIH和PADBS情况相关,术前应对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开颅的26例基底节血肿,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24~28h头颅CT示:21例患者血肿清除>90%,5例患者血肿清除<70%。随访6~24月,26例患者死亡2例,按ADL分级法进行评测:I级(完全恢复)3例(11.5%),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10例(38.46%),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8例(30.7%),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2例(7.6%),V级(植物生存)1例(3.8%)。术中遇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动脉瘤2例,予以夹闭。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血肿,有神经组织损伤轻微,血肿清除彻底的优势,明显改善预后,并可对引发血肿中的动脉瘤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技巧和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71例垂体瘤患者采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予以分析。结果:71例垂体瘤患者中58例(81.7%)全部切除,12例(16.9%)次全切除,1例(1.4%)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前PRL和GH水平升高患者,手术后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垂体功能保存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除垂体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细胞划痕试验、TUNEL法检测吡格列酮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吡格列酮刺激后对胶质瘤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吡格列酮能够下调β连环蛋白(β-catenin)、MMP-2蛋白表达,上调Bad、Bax蛋白表达水平。转染β-catenin siRNA后检测发现MMP-2表达降低,Bad、Bax表达上调。结论: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具有抗胶质瘤的功效。吡格列酮可能通过β-catenin介导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