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负荷下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动态变化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51例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组28例,非大血管病变组23例;正常对照组15例;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中0、60、120、180min各点血清FFA值,比较3组FFA动态变化,并就FFA的影响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各时间点FFA水平:大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0、60、120和180min,P均〈0.05,P〈0.01);较非大血管病变组升高,仅空腹P〈0.05。非大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180min末达统计学意义,余各点P〈0.05。60minFFA下降幅度:正常对照组较非大血管病变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OGTY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各点FFA显著升高,三组FFA动态变化存在差异,FFA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其炎症因子、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79例重度AOPP患者,随机分为血糖强化控制组40例,血糖控制于4.4~6.1mmol/L之间;普通控制组39例,血糖控制于6.1~10mmol/L之间。比较2组血清IL-6、TNF-α、胆碱酯酶水平,肝、肾功能损害,休克、低血糖等并发症,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及病死率。结果:血糖强化控制组与普通控制组比较,IL-6、TNF-α水平较低(P<0.05);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低于普通控制组,但低血糖发生率高于普通控制组(均P<0.05);2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糖强化控制组虽然炎症因子水平低,呼吸机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低血糖发生率较高,重度AOPP患者血糖控制的切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c-fos是一种存在于正常神经核内的原癌基因,属于即刻早期基因,可被多种刺激诱导而快速表达。c-fos原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基本而重要的作用。c-fos是反映细胞活性的一种标志,近年来被广泛用作神经元异常兴奋标记物,用于探讨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尤其在神经病学及麻醉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脑缺血发作及其他有害刺激对脑细胞的损伤及药物疗效评价。近些年随着对其生物学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c-fos逐渐用于探索内脏敏感性异常的起源、胃肠伤害性信号传递的神经通路、脊髓和高级中枢如何调节及其关键的活性物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c-fos在探讨消化系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异常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肌钙蛋白联合血气分析对肺栓塞诊断及危险分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和血气分析,探讨其结果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进行诊断及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根据cTnI水平和血气分析阳性结果将61例APE患者分为3组:A组(12例):cTnI<0.05μg/L且血气分析结果为阴性;B组(27例):cTnI≥0.05μg/L或血气分析结果为阳性;C组(22例):cTnI≥0.05μg/L且血气分析结果为阳性。分析cTnI和血气分析阳性结果与APE患者诊断与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3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C组、B组较A组升高(P<0.05)。其中C组,其右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较B组发生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右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病死率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A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C组大面积APE的发生率较A组、B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联合检测cTnI和血气分析在APE的诊断和分层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1岁,因"饮酒后头晕、胸闷、心悸2h"入院。患者于2011年6月29日晚8时许饮酒约50ml后出现头晕、烦躁、胸闷、心悸,伴恶心、呕吐,入当地医院诊治,行心电图检查示室早二联律,查血钾3.2mmol/L。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的Valsalva动作与静脉使用胺碘酮对急诊科阵发性室上速(PSVT)的转复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PSVT患者254例,按照电脑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改良的Valsalva动作组和胺碘酮治疗组,每组127例。分别采用改良的Valsalva动作、胺碘酮静脉推注,比较2组的转复时间、1min转复成功率、一次转复成功率、总体转复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改良的Valsalva动作组比较,胺碘酮组总体转复成功率、一次治疗转复成功率、转复时间、不良反应类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92.1% vs 77.9%,P<0.01;85.8% vs 70.9%,P<0.05; (31.7±11.6) min vs (5.1±1.3) min,P<0.01;7.1% vs 4.0%,P<0.05],1min转复成功率显著降低(43.3% vs 58.3%,P<0.05)。结论:改良的Valsalva动作治疗PSVT操作简单易行,效果确切、转复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中毒致呼吸衰竭:附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中毒致急性呼吸衰竭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早期气管插管并有效机械通气是救治急性呼吸衰竭的关键措施,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我院急诊科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采用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MV)治疗此类患者(ARF)9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毛光宇  巩建华  关伟  邱浩  邱光钰  骆黎  何海玲 《西部医学》2019,31(11):1674-1677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黄酮对哮喘大鼠缺氧诱导因子 1α表达水平和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治疗组(2mg/d)和低剂量治疗组(05mg/d)四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采用卵蛋白(OVA)等致敏物构建大鼠哮喘模型。哮喘模型构建后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激发,其余三组采用吸入卵蛋白等激发,银杏黄酮治疗组在激发前30min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银杏黄酮溶液。哮喘激发3周后,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量支气管壁厚度、平滑肌厚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组织切片HIF 1α和VEGF的组织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部组织HIF 1α和VEGF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气道上皮完整,无明显改变,模型组和治疗组气道壁及平滑肌明显增厚,上皮中见黏膜脱落,且高剂量治疗组病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的支气管壁和平滑肌显著增厚(P<005),但高剂量治疗组增厚程度显著小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中HIF 1α和VEGF的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治疗组蛋白水平增加量显著低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P<005)。 结论 高剂量的银杏黄酮能够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的HIF 1α和VEGF的表达,影响组织平滑肌的增殖及支气管壁的增厚,干预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10.
骆黎  徐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24-52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21例)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为B组(10 mg组,25例)和C组(20 mg组,22例),B、C组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脂、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B、C两组TC、TG、LDL-C、HDL-C、hs-CRP、MMP-9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C、TG、LDL-C、hs-CRP、MMP-9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一定程度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以20 mg剂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