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黑素瘤组织中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黑素瘤和50例色素痣患者的病变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ALDH1、E-cad及uPAR的表达情况,分析这3种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组织病理特征、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黑素瘤组织中ALDH1和uPA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00%(41/50)和86.00%(43/50),均显著高于色素痣组(P0.05);黑素瘤组织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38.00%(19/50),显著低于色素痣组(P0.05)。ALDH1、uPAR表达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厚度、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组织病理分型均无相关性,但肿瘤厚度≥4 mm、浸润深度Ⅳ~Ⅴ、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患者黑素瘤组织中ALDH1、uPAR表达阳性率均90%。浸润深度Ⅳ~Ⅴ的黑素瘤患者E-cad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浸润深度Ⅰ~Ⅲ的患者(P0.05),黑素瘤患者E-cad表达阳性率与其他临床特征无相关性。结论黑素瘤在发生和进展过程中ALDH1、uPAR表达上调,E-cad表达下调,E-cad表达下调与肿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对喜树碱前体(A-CPT)及喜树碱前体多相脂质体(A-CPT-pl)的药理学研究结果。结果表明,A-CPT腹腔注射给药(ip)及经口腔给药(PO),寇氏法求得小鼠的LD50分别为159.3mg/kg及33.7mg/kg,较喜树碱钠盐(CTP-Na)的毒性降低,按最大允许给药容量(0.5ml/10g)ip或PO A-CPT-pl 50mg/kg,在观察期间未见死亡。抑瘤试验结果表明,A-CPT-pl对S180及HepS的抑制率可达74%及82%,可使荷EAC小鼠的生命延长126%;A-CPT对S180及HepS的抑制率可达52%及53%,可使荷EAc小鼠的生命延长54%。肿瘤相伴免疫试验结果表明,每日ip,A-CPT-pl 0.5mg/kg,连续9天,对小鼠肿瘤相伴免疫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as/Raf/MAPK信号通路及其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D1与病理性瘢痕癌变的相关性。方法 (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进行K-ras、H-ras、N-ras免疫荧光双标记。(2)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三组组织中MAPK、Cy-clinD1蛋白的表达。(3)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三组组织中MAPK mRNA、CyclinD1 mRNA的表达。(4)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病理性瘢痕上皮中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结果 (1)免疫荧光双标记:K-ras、H-ras、N-ras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现较弱荧光,为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现较强荧光,为强阳性表达。(2)MAPK及其mRNA和CyclinD1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吸光度)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病理性瘢痕中未发现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结论 (1)Ras、MAPK、CyclinD1蛋白及其MAPK mR-NA、CyclinD1 mRNA不是瘢痕上皮癌变的早期信号。(2)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与病理性瘢痕上皮癌变无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8岁。18年前患者左面颊出现黄豆大肿物,逐渐增大、破溃,针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放疗后,皮损消退。3个月前,原损害处再次出现黄豆大结节,反复破溃。病理检查为非典型性纤维黄瘤。手术切除,术后放疗,随访半年无复发、无转移。  相似文献   
5.
6.
喜树碱前体多相脂质体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喜树碱前体多相脂质体(A-CPT-PL)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结果。静注给药后,A-CPT-PL主要分布于肺,给药后24h内组织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24)依肺、肝、肠、肾、脾、血、胃、心、骨、脑的顺序递减,这种分布特征是脂质体运载药物的结果;A-CPT-PL的组织分布是剂量依赖性的。口服给药后,大部分药物仍然保留在消化道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肤瘢痕癌中RAS蛋白(H-ras/N-ras/K-ras)表达及意义。方法以2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10例正常皮肤表皮和16例瘢痕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H-ras、N-ras、K-ras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各组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结果 (1)H-ras、N-ras、K-ras蛋白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瘢痕上皮中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和瘢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K-ras蛋白阳性信号在正常皮肤表皮呈胞核表达,在瘢痕上皮中同时出现胞核和胞质表达,在瘢痕癌中呈胞质表达,出现自胞核向胞质移位表达。(3)瘢痕癌中不管是组织学类型还是细胞的分化,均显示分化越高RAS蛋白表达越强,分化越低RAS蛋白表达越弱,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as、N-ras、K-ras 3种蛋白的高表达以及K-ras蛋白的移位表达可能与瘢痕癌的发生有关3,种蛋白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皮肤瘢痕癌组织中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皮肤瘢痕癌、病理性瘢痕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组标本的表达指标(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结果: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中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阳性或强阳性,在皮肤病理性瘢痕组中呈弱阳性或阳性,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阴性或弱阳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皮肤瘢痕癌的发生可能与MDM2蛋白和mRNA的高表达有关。检测MDM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可能预测皮肤病理性瘢痕早期癌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阿霉素(adriamycin, ADR)诱导的肾损伤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1~7)[Ang(1~7)]水平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ADR模型组(n=20)、替米沙坦组(n=20).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另两组均腹腔注射ADR 2.5mg/kg,每周3次,共2周,累积量15mg/kg,同时替米沙坦组给予替米沙坦10mg/(kg·d)(累积量420mg/kg)灌胃干预共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精神、活动、饮食等一般情况.于末次注射停药后4周,检测大鼠终末体重、血浆Ang(1~7)水平,处死大鼠后制作肾脏病理切片并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ADR模型组及替米沙坦组大鼠体重均较对照组下降(P均<0.01),但替米沙坦组体重较ADR模型组有所增加(P<0.01),ADR模型组与替米沙坦组大鼠血浆Ang(1~7)的水平较对照组亦下降(4.27±2.79 vs 10.26±2.39ng/ml, P<0.01;7.16±2.13 vs 10.26±2.39ng/ml,P<0.05),但替米沙坦组血浆Ang(1~7)水平较ADR模型组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DR模型组大鼠肾脏炎性细胞成簇聚集、浸润明显增多,且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替米沙坦组炎性细胞浸润则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程度亦减轻.结论 替米沙坦能够提高阿霉素肾损伤大鼠血浆中Ang(1~7)的水平,且该变化水平可能与肾脏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