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贵刊2006年第29卷第12期刊登了我国著名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专家孔宪涛教授的《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与临床对话》一文,其中对一个乙型肝炎患者检查表面抗原结果有时阳性有时阴性的解释中有“其二,有Hook现象,亦即患者体内可能有抗异性动物的抗体,造成假阳性”的说法,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愿与孔教授一同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合性痤疮患者应用维胺脂联合泼尼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124例聚合性痤疮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给予6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维胺脂药物治疗,62例研究组患者再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泼尼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未改善症状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2例聚合性痤疮患者应用维胺脂联合泼尼松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1岁,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6个月,胸闷5个月"于2010-04-19入我院.患者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于外院住院诊治,化验尿蛋白+++,血白蛋白22 g/L,行肾穿刺活检术,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Ⅱ期,给予泼尼松口服50mg/d及其他对症治疗,水肿有所减轻,但蛋白尿无缓解;5个月前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偶有咳嗽,多为干咳,无胸痛、咯血,症状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舒适度。结果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与对照组遵医行为依从性比较,干预组患者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正确服药、自我监测、自我心理调节5个方面的遵医行为依从性分别为96.0%,88.0%,92.0%,94.0%,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60.0%,72.0%,72.0%,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6,10.18,6.77,8.58,16.10;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舒适度比较,干预组患者在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环境舒适、整体舒适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28.15±1.28),(32.11±3.17),(25.41±3.12),(15.21±1.05),(88.28±1.8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16±3.24),(22.58±3.19),(19.32±2.19),(12.21±1.48),(72.91±1.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48,3.7965,8.2947,5.9218,26.6055;P<0.05)。结论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依从性,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敏化穴位对结肠炎模型大鼠脑干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Ch AT+)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大鼠结肠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将7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正常+敏化穴位组(5只)、模型组(34只)、电针1组(15只)和电针2组(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6d建立结肠炎大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EB)溶液确定模型大鼠的敏化穴位后,正常+敏化穴位组、电针1组和电针2组于敏化穴位处施以电针(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2 m A),每天干预30 min,电针1组连续干预6 d,正常+敏化穴位组、电针2组只干预1 d。实验第0、7、13天,评定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1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及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痛潜伏期;实验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正常组、正常+敏化穴位组、模型组和电针2组大鼠脊髓背角不同板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情况。结果:结肠炎模型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主要分布于T12~S1节段,以L2和L5节段最集中,因此,选择L5节段的上巨虚穴作为敏化穴位。第7、13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01),DAI评分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P<0.001);第7天,模型组热痛潜伏期低于正常组(P<0.001);第13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P<0.001),DAI评分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正常+敏化穴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L4~L6节段背角浅层(第Ⅰ、Ⅱ板层)神经元及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数量增多(P<0.05,P<0.01);与正常+敏化穴位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2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数量增多(P<0.001)。结论:结肠炎大鼠体表T12~S1节段支配区域(穴位)发生敏化;电针敏化穴位可有效缓解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输卵管结扎术抽芯近端包埋法与普氏改良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本站收治的146例需行输卵管结扎术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行抽芯近端包埋输卵管结扎术,观察组患者行普氏改良输卵管结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72±2.62)min,短于对照组的(16.29±2.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11.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1.4%与对照组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16.4%和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节育手术,与抽芯近端包埋法相比,普氏改良法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具有较高的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核心能力与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能力的相关性,通过针对性培训提高责任护士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能力。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责任护士254名对其进行护士核心能力问卷调查,并与被调查者的压力性损伤评估成绩作相关性分析;比较针对性核心能力培训前、后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能力的变化。结果:责任护士核心能力中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与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成绩呈正相关(P0.05);培训前后压力性风险评估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责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培训,责任护士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能力比培训前明显提高,对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等级划分更准确,能够及时筛选出高风险的压力性损伤患者,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塞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2例脑梗塞患者分为治疗组(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和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12.6±6.1)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5.3±11.2)分(P<0.01)及对照组(18.6±7.3)分(P<0.05),两组抑郁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8±7.5)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4.9±7.5)分(P<0.05)及对照组(15.2±4.9)分(P<0.05),两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经Rid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塞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