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总结10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并发电风暴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配合心律转复除颤器参数调整,控制诱因,重视出院后随访。9例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1例患者因精神异常在家中自杀死亡。  相似文献   
3.
绘制体温单是护士必须完成的一项日常工作。由于体温单的格子密集,需要标记的信息量大,极易画错而要重新绘制,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现介绍一种简单快速重新绘制体温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护士向医生汇报病情的应用体会。通过两年的实践,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医护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了因沟通不良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而且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专业认可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注射后按压时间的长短与局部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以求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以及大面积出血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的患者50例,将每例患者≥10次的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取前10次,按局部按压时间的长短每2次为1组,分为5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范心血管内科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成立高危药品管理小组,制订管理制度;筛选心血管内科高危药品目录;加强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培训;设定高危药品专区专柜;规范高危药品的使用流程;依托医院信息支持体系的支持等,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结果:实施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后,放置不规范、药物不良事件与实施前比较例数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高危药品标识不清、高危药品知识掌握不全例数较前减少,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高危药品过期现象有所减少,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心血管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后,规范了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高危药品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综合评价国内生物反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法,收集国内198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文献,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7篇有效文献,累计9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文献数量较少,且收缩压及舒张压降低情况在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99%、I2=97%),故数据不能进行合并,仅就研究结果进行内容描述.在纳入的7篇文献中,研究者均采用了生物反馈治疗方法,配合放松训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中有4篇文献结果提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结论 目前关于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尚少,研究间异质性较大,但已有的研究结果提示生物反馈治疗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8.
总结28例心房颤动行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治疗后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血栓栓塞、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胃肠道反应、肺静脉狭窄、心律失常、左心房食管瘘、迷走神经反射及假性动脉瘤等。治疗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介入治疗首选经股动脉途径,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入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问,可减少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优点。本院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采用经艾伦(Allen)试验阳性,选择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实施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地位。专职健康宣教员的设立对于健康教育的切实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医患及护患之间的沟通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也促进了患者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方面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