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arshall-White综合征12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2例Marshall-White综合征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24.42±3.88)岁。表现为四肢呈对称性暗红或淡红色,夹杂直径为0.2~2.0cm的白斑,如大理石样,下垂、加压或者屈曲肢体时红斑、白斑对比更明显,平卧或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或压迫时红斑消退。笔者认为Marshall-White综合征中的白斑是局部血管收缩的结果或系正常皮肤,而红斑是血管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7岁。因"发热3天,全身水疱2天"入院。2周前在我院因"板层状鱼鳞病"给予凡士林封包及口服阿维A后明显好转出院。本次入院查体:T 38.6℃,全身以头面、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的密集分布绿豆大小脓疱,少量水疱、斑丘疹,部分结痂,口腔内数个散在分布的粟粒样大小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水疱,疱内可见多核上皮细胞,多量中性粒细胞。单纯疱疹病毒(HSV)病毒培养和DNA检测阴性。诊断:板层状鱼鳞病感染水痘。给予阿昔洛韦500 mg每8 h 1次,联合静脉用人丙种球蛋白10 g每日1次,连续3天,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部分皮损干涸结痂,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最近7年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统计2000年12-月-2007年5月间门急诊就诊的水痘患者资料,用卡方检验、趋势检验分析了发病年龄的变化,用圆分析法分析了每年的发病集中日期.结果 共统计了1363例患者,男女平均比例为1.36:1;水痘的发病年龄仍集中在2~10岁,但在各年问的构成比并不相同(P<0.01),且是逐年降低(P<0.01);≥18岁患者的构成比在各年间也是不同的(P<0.01),呈逐年增加(P<0.01);发病的季节仍为冬春季节,集中日期为每年的2、3月份.结论 黄埔地区的水痘仍是以2~10岁的患者较多,但其构成比逐年下降,而≥18岁的成年人发病逐年增加,水痘多发生于冬春季,尤其是春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0岁,因发热、关节痛、双下肢浮肿14d于2011年3月24日人住我院.无明显诱因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四肢大关节的疼痛、双下肢浮肿,并有口腔溃疡,但无面部红斑,无光敏感、脱发,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心悸等.当地医院查尿蛋白(卅),红细胞沉降率(ESR)130mn/1h,补体C3、C4降低.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mm Hg(1mm Hg=0.133kPa),精神倦怠,重要脏器检查无阳性体征.皮肤专科检查: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糜烂及溃疡面,下唇可见—黑色结痂,余无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ESR 30 mm/1 h,C反应蛋白13.40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 97.60 mg/L,IgA 2.33 g/L,IgM 1.50g/L,IgG 21.10 g/L,k链13.06g/L,入链9.92 g/L.血清白蛋白30.5g/L.尿蛋白(++),尿蛋白定量(24h)1.086g.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分析AD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Foxp3 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2、IL-4、IL-10、IFN-γ水平。结果 AD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细胞占CD3+ T细胞及CD4+ 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t′ = 3.775、4.533,P值均 < 0.01);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细胞占CD3+ T细胞比例在AD患者急性期明显低于慢性期(t = 2.217,P < 0.05),而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558、0.49,P值均 > 0.05)。AD患者PBMC中Foxp3 mRNA的水平低于正常人对照组(z = -2.368,P < 0.05);其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细胞与血清中IL-2和IL-10成正相关(r = 0.512、0.494,P值均 < 0.05),与IL-4和IFN-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 -0.110、-0.237,P值均 > 0.05)。结论 在AD患者中,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细胞数量及Foxp3 mRNA水平均下降,从而可能减少对Th2细胞增生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使Th2占优势,参与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8.
倍频Q开关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雀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Q-switched Nd: YAG laser in the treatment of freckle. Methods Fourty-seven cases treated by Q-switched Nd: YAG laser between October 2004 to August. 2007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ost-laser treatment of tetracaine gel were evaluated. Results Of 47 cases, 38 were cured (80.9%), 8 were notablely improved (17.0%) and 1 was improve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icient rate was 100%. All of them were cured 1 year after treatment. 15 cases had a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3 months after the laser treatment which disappeared in 9 months. Furthermore, when the tetracaine gel was used after the laser treatment, the onset time was 20 to 70 seconds, the time of the maxial decreased-pain was 2 to 5 minutes and the maximal decreased-pain was 70%~100%. Conclusions Frequency-doubled Q-switched Nd: YAG laser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treat freckles without any adverse effects. But some of the patients will have a reversible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Tetracaine gel has a rapid and good effects on laser-induced pain when used immedi-ately after laser procedure.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右上肢簇集性水疱伴疼痛5天,全身散在丘疹、水疱3天入院.  相似文献   
10.
2001年~2004年我国解脲脲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我国公开发表文献的UU临床分离和耐药情况及实验缺陷。方法以“解脲脲原体”和“药物敏感性”为关键词,检索CBMD isc上2001年1月~2004年12月县级以上医院发表的论文并分析。结果共111篇论文,各地UU分离及耐药率差别较大,绝大多数使用IST检测。2 0 0 1年~2 0 0 4年,全国UU平均分离率依次为3 6.4%,35.02%,34.98%,40.10%(2001年~2002年和2003年~2004年,P<0.05;2002年~2003年,P>0.05)。阿齐霉素、左氧沙星、罗红霉素及四环素有较高耐药率且逐年上升。从2002年到2004年,耐药率较高的前三位均为红霉素、氧氟沙星及四环素,交沙霉素有较高敏感性。实验中缺乏标准株,实验方法也不统一。结论UU临床分离呈上升趋势,对大部分药物有较高耐药率,实验方法的标准有待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