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8月在金平县捕获成蚊4属18种5654只,其中库蚊9种、按蚊7种、伊蚊1种、阿蚊1种。中华按蚊、伪杂鳞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该县人群血清中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1.33%(16/75)。三带喙库蚊和伪杂鳞库蚊可能是当地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和分析云南西南部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人间鼠疫的关系,本文以云南西南部家鼠鼠疫疫源地中的耿马、临沧、陇川、龙陵、盈江、梁河、腾冲和云龙8县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对各县市多个乡镇农耕区进行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蚤类数据进行群落组织水平的测定和统计学处理,就当地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人间鼠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显示,(1)共捕获小型兽类2890只,隶属于7科19属35种;共采集宿主寄生蚤类2840只,隶属于6科16属27种.其中,印鼠客蚤(44.26%)和缓慢细蚤(20.39%)为数量上的优势种,偏远古蚤(8.56%)、长形病蚤(7.71%)和泸水栉眼蚤(6.76%)3蚤种数量相对较多,为当地的优势种,而其余的蚤种数量都相对较少;(2)蚤类水平分布和海拔分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均可聚为3类,它们整体反映了各调查样区或取样地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条件对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3)蚤类的Cody指数(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先逐步降低,后再升高的趋势,Sorenson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它们整体反映了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与区系分布在2000~2500 m较高海拔的区域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蚤类的物种丰富度(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带变化规律总体呈现了随海拔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偏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海拔1500~2000 m间,即在云南3类不同气候温层农耕区中,以中暖层气候农耕区蚤类物种丰富度最高;(5)蚤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以腾冲市最高(1.9178),其他依次为梁河(1.6425)、云龙(1.6391)、陇川(1.5071)、龙陵(1.4948)、盈江(1.4778)、临沧(0.9402),而最低为耿马(0.2753);(6)蚤类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总蚤指数与人间鼠疫病例构成比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与人间鼠疫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生态优势度与人间鼠疫呈显著正相关;但总蚤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物种丰富度和病例构成比均不相关.结果 表明,在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高而生态优势度较低的区域,人间鼠疫发生率较低或未发生鼠疫,反之,人间鼠疫的发生率则较高;(7)优势种印鼠客蚤物种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人间鼠疫的发生与否和流行强度之间都具有重要关系.结果 表明滇西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印鼠客蚤物种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与当地人间鼠疫的发生与否、流行强度都存在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蚤类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昆虫,人类在自然风景区户外活动时存在被其叮咬而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为了解云南香格里拉县主要山地自然风景区蚤类的多样性状况,2005年秋,我们选择了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和红山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风景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应用夹线法捕小型兽类并收集其体表寄生蚤类进行调查取样,对蚤类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和蚤类与宿主关系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共捕获蚤类633只,隶属4科19属34种,其中发现云南省1新纪录属及种(喜马狭蚤Stenoponiahimalayana),当地新纪录蚤类10种(亚种),显示当地山地自然风景区内蚤种丰富;(2)红山和千湖山景区蚤种丰富度较高(各18种)和物种多样性也较高(分别为2.50和2.18),而虎跳峡景区捕获的蚤类丰富度(8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79)最低,蚤类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or指数均随着景区海拔的升高呈递增趋势;(3)综合分析Jaccard指数和聚类分析的结果,5个风景区被划为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红山两个类型,相对植被和水湿条件而言,人为干扰或是导致这一结果更重要的原因;(4)5个自然风景区蚤类群落与宿主群落丰富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4,Shannon—Wiener指数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0,显示5个景区的蚤类多样性与宿主多样性无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大尺度空间生态位特征,本研究以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流域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居民区夜间吸血活动的蚊类为对象,对该流域21°~30°N之间9个纬度梯度带和海拔500~3 500 m之间6个海拔梯度带的居民区应用灯诱法进行了调查取样、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共捕获蚊类7属46种180 099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多度为77.87,是数量上的优势种;中华按蚊多度为10.16,为次优势种;迷走按蚊、棕头库蚊和骚扰阿蚊的多度为分别5.24、1.83和1.01,是本区域的常见种类;其余蚊种多度为均小于1.00,数量相对较少或很少。(2)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的46种蚊虫中:三带喙库蚊是物种多度和生态幅最大、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生态位宽度指数为2.109和1.189)的物种;其次,中华按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较大,生态位宽度指数亦较高(为1.571和0.848);其他物种如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也较大,其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964、0.811和0.814、0.403)相对较高。而余下的多数蚊种由于在纬度、海拔梯度上物种多度较低、生态幅较窄,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低或很低。他们反映了澜沧江流域蚊类物种的多度、生态幅度与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大小都有一定关系,也说明在宏域环境空间下物种多度、生态幅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具有更强的地理空间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的能力。(3)在澜沧江流域46种蚊虫中,占84.78%蚊种沿纬度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都明显大于沿海拔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反之,仅15.22%蚊种等于或小于海拔生态位宽度指数。他们总体反映了物种在纬度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通常大于海拔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的特征。(4)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物种间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物种占总数3.00%和3.29%;完全不重叠的占总数22.22%和21.55%。在0.001~1.00重叠值范围内:重叠值0.50分别占总数的47.82%和48.89%;而重叠值≥0.50的分别占30%和29.56%;总体上近80%的蚊类物种之间都能产生生态位重叠和重叠度相对较高。该结果总体反映了澜沧江流域蚊类对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居民区血源资源利用的趋同状况及其竞争关系。(5)不论在纬度梯度或海拔梯度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刺扰伊蚊、致倦库蚊、多斑按蚊、环带库蚊和库态按蚊8种蚊虫都分别能与其余所有物种发生生态位重叠,他们恰是在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中生态幅较宽的类型,整体显示了较高的空间分布及种间竞争的能力。反之,帕氏按蚊、金叶伊蚊、云南伊蚊、天坪库蚊和银带脉毛蚊分别仅能与其他半数以下的蚊种发生生态位重叠,他们都是生态幅较小类型,并显示了较低的空间分布和种间竞争的能力及水平。这说明蚊类在大尺度环境空间下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频度、范围与其在纬度和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与适应能力有关。但是,不论在纬度还是海拔梯度上,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范围的大小与生态位宽度、物种多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及变化规律。(6)蚊类沿纬度和海拔梯度的物种多度、物种多度分布及其均匀度与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景洪市蚊虫分布特点及与虫媒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掌握蚊虫分布特点及其在虫媒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方法:捕获蚊虫,分离病毒。结果:1981、1982、1986和1988年在景洪市采获成年雌性蚊虫31种22823只。白天在野外竹林采获蚊虫17种,优势蚊种为圆斑伊蚊、刺扰伊蚊和白纹伊蚊;夜间在农村畜圈及其周围采获蚊虫19种,优势蚊种为棕头库蚊、三带喙库蚊、迷走按蚊。从采获的7种蚊虫体内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0株,基孔肯雅病毒3株,登革热病毒1株。其中从白纹伊蚊分离到3株病毒(2株基孔肯雅病毒、1株登革热病毒),从三带喙库蚊分离到5株病毒(4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株基孔肯雅病毒)。结论:白纹伊蚊是当地基孔肯雅和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
云南蚤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蚤类(Siphonaptera)不仅是叮刺吸血给人和家畜直接带来危害,并是鼠疫和鼠源性斑疹伤寒等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成为重要的医学昆虫.云南目前已发现蚤类9科45属150余种(亚种),其中约有60%的种类为云南所特有,其数量分别占我国现有蚤类总科数90%、属的60%、种的25%和特有种约25%.本文对目前云南省蚤类的分类与区系、物种多样性、生物学及其与宿主、重要环境因素和疾病关系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蚊类不仅吸血骚扰人类,还是多种严重虫媒传染病的重要媒介,为昆虫纲中研究最广和最深的昆虫类别之一。本文就我国蚊类多样性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尺度上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猫、犬的饲养及其猫栉首蚤感染情况,为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法,在北京市、青岛市和云南省部分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调查猫、犬的养殖情况;用体表蚤、游离蚤、蚤卵调查和回顾调查等方法,调查家猫、流浪猫和家犬的猫栉首蚤感染率;用蚤卵调查法研究北京地区猫栉首蚤的季节发生规律。结果 (1)北京市郊区,64.52%~83.87%的农户养犬,平均0.84~1.87只/户,其中69.2%~86.8%的犬为散养;2.94%~6.45%的农户养猫,为散养。青岛市平度农村40.43%的农户养犬,平均0.50只/户,>36.5%的犬为散养。(2)北京市郊区和青岛市农村的猫,猫栉首蚤感染率为100%;而犬的蚤感染率仅为3.85%~19.15%,为人蚤和猫栉首蚤。(3)在北京市郊区,冬季猫栉首蚤产卵量依然较大。结论在我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犬的养殖量较大,家猫的饲养很少,猫主要以流浪猫形式存在。流浪猫的猫栉首蚤发生普遍,且全年发生;应加强流浪猫的管理,关注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滇西高黎贡山中段西坡的蚤类调查中采获强蚤属纤细蚤亚属(Cratyniussubgenus Angustus.Li,Hsieh et Liao1980)一新种。新种以我国昆虫学家陆宝麟教授的姓氏命名,以此对他多年来给予我们工作上的帮助和鼓励表示敬意。 陆氏强蚤,新种Cratynius(Angustus)Lui.sp.nov. 鉴别特征 本新种与云南强蚤Cra-tynius(Angustus)Yunnanus Li,Hsienet Liao 1980近似,但抱器体较窄长(长约为宽的2倍),长度大于柄突;可动突最宽处位于中部而非端部;第9腹板后臂的端  相似文献   
10.
1990年 8月在马关县捕获成蚊 4属 16种 2 0 95只 ,其中库蚊 8种 ,按蚊 6种 ,伊蚊 1种 ,阿蚊 1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该县人群血清中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率 12 .0 7%(7/5 8)。三带喙库蚊和伪杂鳞库蚊可能是当地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