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以34例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人院后第二天清晨及82例ACS患者症状发作后24h内的血浆BNP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所有患者人院第二日清晨血浆Hey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浆BNP浓度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心肌梗塞(AMI)组BNP浓度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0.05)。ACS组的Hey水平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2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和Hey水平明显升高,AMI的较UAP的更高,提示两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黎素军  许春平  曾波 《内科》2007,2(6):929-93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2例。治疗组A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组B用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未服用调脂药物。观察用药前后血脂,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个月后治疗组A血清胆固醇(TC)下降24%,低密度脂蛋白(LDL-C)下降30%,甘油三酯(TG)下降20%。治疗组B分别下降30%、38%、2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治疗组缺血事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可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01~2009-06间24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3例)与非糖尿病组(83例),所有病例均行24h尿白蛋白定量、空腹血肌酐、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同时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糖尿病组高血压者多见,微量白蛋白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且其造影阳性率(P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黎素军  许春平  曾波 《内科》2007,2(5):735-73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心病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18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冠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血管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78例),血管狭窄<50%者诊为非冠心病组(40例)。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27例),三支病变组(32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多支病变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单支病变组略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Hcy增高越显著,则冠脉病变支数越多。Hcy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01~2009-06间24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3例)与非糖尿病组(83例),所有病例均行24h尿白蛋白定量、空腹血肌酐、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同时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糖尿病组高血压者多见,微量白蛋白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且其造影阳性率(P〈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患者微量自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可否作为判左心室肥厚(LVH)与逆转的临床指标和预后指标。。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48例,高血压无LVH患者42例及正常血压对照组40例,经系统降压治疗24周,采用超声心电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BNP水平。结果伴LVH的高血压病组的BNP水平较不伴LVH的高血压病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24周后伴LVH高血压病组LVMI和血清BNP明显下降(P<0.01),两者治疗前后均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E/A比值呈负相关。高血压伴LVH组治疗后28例LVH消退,20例LVH未消退。LVH消退组血浆BNP和LVMI较LVH未消退组显著下降。LVH未消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LVH消退组升高(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逆转的一个敏感指标,并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植入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术后炎症因子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非ST抬高ACS患者76例,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于PCI前24h内服用80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术后监测6h、12h及1周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d(TNF-or),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水平及两组的术后30d和60d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的12h及1周的血清CRP、TNF-a、IL-1β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h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0d和60d,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促进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行PCI术后的疗效,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无明显降低,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者可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危及生命。稳心颗粒是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我们对其组方分析,推测其可能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等功能,并临床观察得以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应用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素军 《内科》2008,3(6):903-905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最初作为一种肝细胞有丝分裂原是从肝部分切除大鼠的血清中分离得到的。1931年,英国学者Higgens等发现部分切除后的残存肝脏可迅速增殖,其体积和功能较快恢复正常。20世纪60年代,Barcher等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与正常大鼠之间建立交叉血循环,发现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肝再生期间,正常大鼠肝细胞也有增生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探讨PCI对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1例,分为介入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CRP浓度。另设对照组40例,测定空腹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血浆BNP和CR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介入组、药物组治疗前BNP、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1周血浆BNP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术后24h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PCI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ACS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下降,介入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参数,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