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浆肌层吻合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浆肌层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将中国家兔分成浆肌层吻合组、2层吻合组、1层吻合组和黏膜外吻合组,每组10只。每只家兔行1处吻合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2处回肠和2处结肠的端端吻合。术后第3、7天,测定吻合口爆破压(ABP)和羟脯氨酸(HP)含量。结果术后第7天,浆肌层吻合组各吻合口ABP均高于其他3组(P<0.05,P<0.01);HP含量高于2层吻合组(P<0.05)。结论胃肠道浆肌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可靠及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是指由机体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免疫调节、代谢调节等功能的多肽因子,参与肝胆疾病的多种病理过程。临床研究表明胆汁细胞因子测定可作为一些肝胆疾病的诊断、病程和预后的依据。本文就胆汁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1 肝移植 肝移植成功与否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免疫排斥反应有关。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如IL-2、IL-4、IL-6和IFN-γ等,可监测免疫排斥反应程度,而且早于生化异常。但也有些实验结果表明并非如此。近来研究表明,胆汁细胞因子测定更能反映肝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Tono等研究表明,大鼠肝移植当天胆汁和血清IL-6明显升高,似反映外科手术所致的炎症应激状况,之后观察其IL-6的动态变化,发现无明显排斥反应的大鼠血清IL-6具有不同的变化类型,而胆汁IL-6的变化与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和病理检查一致,在排斥反应开始时升高,随着进展而逐步升高,终末期下降。在排斥反应开始时胆汁IL-6异常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与肝脏免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不但存在全身免疫功能紊乱,而且肝脏本身免疫也出现异常。本文综述肝内免疫功能变化。肝内CD4^ /CD8^ 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随病变不同而分布不同,坏死区CD8^ 细胞占优势,汇管区以CD4^ 细胞增多为主;早期Th1细胞占优势,之后逐渐向Th2细胞漂移。晚期多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上调。肝内NK细胞、巨噬细胞增多,随着疾病的进展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肝后间隙的解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短静脉通过肝后间隙汇入下腔静脉,平均17支,直径1 mm以上的静脉平均5支.包括:①引流Spiegel叶的粗大尾状叶静脉;②来源左尾状叶的细小肝短静脉;③来源右尾状叶的细小肝短静脉;④肝右下静脉;⑤肝右中静脉;⑤引流第8肝段的肝短静脉.主要是尾状叶静脉和肝右下静脉,分别汇入肝后下腔静脉左、右侧壁.肝脏和下腔静脉之间存在一个相对无血管区,宽5~15 mm,长4.1~7.8 cm.本文综述了肝后隧道建立过程中可能的肝短静脉损伤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Ⅰ型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Ⅰ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20例,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8例.比较Ⅰ、Ⅱ型术式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住院天数、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手术时间为(91±20)min,Ⅱ型术式为(63±21)min,两者相差显著(P<0.05).Ⅰ型术式的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0.0%(2/20)、45.0%(9/20)和(20±2)d,Ⅱ型术式分别为5.6%(1/18)、38.9%(7/18)和(23±2)d,两种术式间无显著差异.Ⅰ型术式发生胰瘘2例(10.0%),Ⅱ型术式发生1例(5.5%),两者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Ⅰ型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无差别,有区别地选择Ⅰ型和Ⅱ型术式有利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肝癌患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及体会。方法统计2006~2008年56例肝癌患者TACE的并发症及相关护理干预。结果TACE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出血或局部血肿、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和肝肾综合征、胃肠道损伤、血栓形成、发热、异位栓塞等,其中以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肝肾综合征及发热较为常见。结论严密细致地做好观察和护理,对TACE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和患者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不同手工吻合方法对腹腔粘连形成的影响。 方法: 家兔分成4组,二层吻合组、一层吻合组、粘膜外吻合组和浆肌层吻合组,每组10只。每只动物5个吻合口,即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回肠端端吻合(2个)和结肠端端吻合(2个)。术后第3、7 d,每组处死一半动物,观察粘连情况和测定吻合破裂压。 结果: 术后第3、7 d,二层吻合的腹腔粘连程度和一层吻合无明显差异,浆肌层吻合的腹腔粘连程度和粘膜外吻合无明显差异,但二层吻合、一层吻合的腹腔粘连程度比浆肌层吻合、粘膜外吻合严重。术后第3 d, 胃肠道吻合各组吻合破裂压无明显差异。术后第7 d,浆肌层吻合的吻合破裂压高于其它吻合。 结论: 胃肠道二层吻合和一层吻合术后腹腔粘连程度重于粘膜外吻合和浆肌层吻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门静脉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其与左侧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的1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CT影像学资料并重建门静脉系统三维图像,进行门静脉系统解剖结构分型,并分析其中61例左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CT或MR二维图像及其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部位,观察肝转移病灶的位置、数目以及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类型。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脾静脉(sV)汇合成门静脉主干(MPV),在肝门处分为门静脉右支(RPV)和门静脉左支(LPV)进入肝脏(A型)者占83.98%(152/181),其中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SMV(A1亚型)65例(35.91%),IMV汇人SV(A2亚型)64例(35.36%),1MV汇入门静脉角(A3亚型)23例(12.71%);其他变异(B、C和D型)者29例,占16.02%。61例左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IMV汇人门静脉角者12例,其肝转移灶均分布在肝左右叶(100%);而IMV汇入SMV或SV者49例,其肝转移灶分布在肝左右叶者30例(61.22%),分布在肝左或右叶者19例(38.78%),两种IMV汇入门静脉类型其肝转移灶分布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9例IMV汇人SV的患者中,肝内门静脉为2支型(A2亚型)者28例,其肝转移灶分布在肝左右叶者21例(75.00%),分布在肝左或右叶者7例(25.00%);而肝内门静脉为3支型(B2+C2亚型)的11例中,肝转移灶分布在肝左右叶者3例(27.27%),分布在肝左或右叶者8例(72.73%),两者的肝转移灶分布构成比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伊〈0.01)。结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与左侧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肠道吻合愈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道吻合愈合过程中胶原代谢受MMP、TIMP、NOS和胶原基因等调控。不同部位的胶原合成能力不同,小肠胶原合成能力明显高于结肠。结肠胶原合成能力基本一致,小肠近段、远段胶原合成能力比中段强。肠道吻合后,结肠胶原降解比小肠明显、持久。腹腔感染、糖尿病、肠梗阻和放疗等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胶原代谢而影响肠道吻合愈合。  相似文献   
10.
黄从云  徐立 《广东医学》1997,18(9):639-640
细菌侵袭机体引起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保护作用[1],随着感染的加重,免疫球蛋白(Ig)、补体(C)过度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2],进一步促进感染扩散。免疫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感染的控制[3,4]。我们观察了免疫调节剂一精氨酸(Arg)对阑尾切除术后Ig和C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l材料和方法l‘1研究对象和分组:急性阑尾炎22例,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7-61岁,平均月.9岁。其中单纯性2例,化脓性9例,坏疽性11例。人院后急诊行阑尾切除,术后随机分为精氨酸组(A)和非精氨酸组(NA),每组11例。11例非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