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诱导的小鼠黏膜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讨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灌胃免疫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保护性作用。实验分对照组、佐剂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CTB)和免疫组(CTB Ts87重组蛋白),灌胃免疫,间隔1周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第7天用4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攻击,比较3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和肌幼虫数。且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刮取肠黏液、取血检测特异性sIgA、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成虫减虫率、新生蚴减虫率、肌幼虫减虫率分别是81·34%、67·02%、84·49%;小鼠肠黏液sIgA水平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佐剂组。结果表明Ts87重组蛋白黏膜免疫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灌胃免疫能显著提高肠黏液特异性sIgA水平,对促进肠道成虫的排出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并表达了旋毛虫热休克蛋白70(Ts-Hsp70)与排泄分泌抗原Ts87的融合蛋白,并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和免疫学鉴定。本研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酶切位点将目的基因Ts-Hsp70与Ts87相连接,插入pET28-a (+)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的融合蛋白rTs-Hsp70-Ts87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经PCR、酶切鉴定、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2721 bp,构建的重组质粒与预期相符。经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柱层析纯化复性后得到可溶的融合蛋白rTs-Hsp70-Ts87,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 kDa;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可被抗His标签单抗、 rTs-Hsp70免疫血清、 rTs87免疫血清识别。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了融合蛋白rTs-Hsp70-Ts87,为进一步研究rTs-Hsp70-Ts87的免疫保护性,开发新的有效抗旋毛虫病的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药品导致成人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不良反应(ADR)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8年黄石市中心医院、黄石市普爱医院、黄石市中医医院和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收集的271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成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干预措施及预后情况,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头孢菌素类药物名称及累积用药时间等相关因素,数据采用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凝血功能异常例数占总ADR的例数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从16.06%上升至22.76%;共涉及12种头孢菌素类药物,排序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美唑和头孢曲松。合并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联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及累积用药>5 d是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成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经停药、对症干预等措施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大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合并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与出血倾向,预防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利用外源蛋白或多肽与筛选靶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重复过程,将含有特异性外源蛋白的噬菌体从表达有各种外源蛋白的噬菌体库中筛选出来,并得到大量富集,而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1985年,Smith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蛋白质与噬菌体的次要外壳蛋白pⅢ形成融合蛋白展示于噬菌体颗粒表面,可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而不影响重组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感染能力.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可将基因型和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的筛选系统.最近几年, 噬菌体展示技术发展迅猛,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概述用于筛选多肽噬菌体展示库所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各种靶分子,并介绍此项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及手术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113例胃癌患者,其中57例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56例为对照组,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浆D-乳酸浓度、血浆二胺氧化酶浓度、C-反应蛋白值等。结果:两组淋巴结清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血浆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浓度及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7天血浆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浓度及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对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更小,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留学生教学的必修科目.主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方法、重视实验教学、编写英文教材、提高师资水平等几方面阐述了首都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在留学生英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利用外源蛋白或多肽与筛选靶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重复过程,将含有特异性外源蛋白的噬菌体从表达有各种外源蛋白的噬菌体库中筛选出来,并得到大量富集,而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1985年,Smith[1]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蛋白质与噬菌体的次要外壳蛋白pⅢ形成融合蛋白展示于噬菌体颗粒表面,可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而不影响重组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感染能力。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可将基因型和表型、分子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重组旋毛虫副肌球蛋白N端抗原(rTsP3)的单克隆抗体(McAb)并进行鉴定。方法以rTsP3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高滴度McAb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并进行纯化,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及腹水中的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及抗体亚类,Western blot法鉴定抗体对抗原识别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了2株稳定分泌抗旋毛虫rTsP3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McAb分别为IgG2b亚类κ型和IgG1亚类κ型,亲和力常数分别为8.98×108mol/L和9.7×10^8mol/L,Western blot显示2株单抗均能识别旋毛虫成虫匀浆蛋白、rTsP3及重组副肌球蛋白(rTsPmy)。结论成功制备了抗旋毛虫rTsP3单克隆抗体,该单抗能识别旋毛虫副肌球蛋白抗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轨迹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中的维吾尔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2017、2018、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TyG水平,采用SAS Proc Traj程序建立TyG轨迹模型并分组。随访各组人群2020年度高血压的发病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yG轨迹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者7 420例,随访期间新发高血压435例,发病率为5.86%(标化发病率为7.51%)。通过轨迹分析模型最终确定3组不同的TyG轨迹组,分别为低水平-稳定组、中水平-稳定组、高水平-稳定组。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TyG轨迹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水平-稳定组、中水平-稳定组、高水平-稳定组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3.96%、6.34%、7.9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因素后,中水平-稳定组、高水平-稳定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低水平-稳定组的1.46倍(95%CI 1.13~1.90)与1.61倍(95%CI 1.11~2.33)。按照性别分层后,在女性中发现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在常规1640培养基中和在模拟宿主生理环境的培养液的刺激下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产量及成分的变化,同时观察在感染初期ES抗原的不同组分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主要抗体的时间,以寻找获得更高产量的肌幼虫ES抗原的制备方法。方法在虫数、培养液体积、培养时间、温度、ES抗原体积浓缩倍数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培养液中小鼠血清超滤液(简称血超)、还原型谷胱甘肽(简称谷胱甘肽)和胆汁粉的不同组合分组,分别培养肌幼虫并收集ES抗原,再以相同上样体积作SDS-PAGE电泳,Odyssey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扫描凝胶并测定条带信号强度进行定量比较。用Western blotting对比观察不同组ES抗原的活性及成分变化。以旋毛虫人工感染小鼠不同时期收集的血清(感染后15、18、20、21、22、24、27、30、40、50 d)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观察ES抗原主要成分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先后顺序。结果S DS-PAGE电泳凝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血超+谷胱甘肽组、胆汁组和胆汁+血超组的抗原产量明显高于1640培养基组,其中胆汁+血超组的抗原产量最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组抗原均能被感染血清(感染后40 d)识别产生多个条带,其中血超+谷胱甘肽组的条带中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7 000的条带荧光信号明显强于其他组;感染初期ES抗原不同组分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先后顺序为:45 000、53 000、41 000,其抗体可被检测到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感染后15、21、24 d。结论培养液中添加胆汁粉可大大提高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产量,胆汁粉与血超共用后ES抗原的增产效果更佳;感染初期肌幼虫ES抗原的不同组分诱导小鼠产生抗体的时间不同。此研究将为改进ES抗原制备方法,寻找旋毛虫病早期诊断抗原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